凯代尼艾联盟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绪论 | 第12-17页 |
(一)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(三) 论文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一、凯代尼艾联盟前的波兰—立陶宛联邦 | 第17-30页 |
(一) 立陶宛分离主义的发展 | 第17-25页 |
1. 卢布林合并前的立陶宛分离主义 | 第17-19页 |
2. 卢布林合并对立陶宛分离主义的保留 | 第19-21页 |
3. 宗教改革与立陶宛分离主义的新发展 | 第21-23页 |
4. 拉奇维尔家族与立陶宛分离主义 | 第23-25页 |
(二) 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政治危机 | 第25-30页 |
1. 哥萨克起义与乌俄联盟的形成 | 第25-27页 |
2. 瑞典“大洪流”的入侵 | 第27-28页 |
3. 大贵族寡头政治的发展与联邦的衰落 | 第28-30页 |
二、凯代尼艾联盟的诞生 | 第30-45页 |
(一) 立陶宛与瑞典联系的加强 | 第30-36页 |
1. 立陶宛与瑞典的经济联系 | 第30-32页 |
2. 立陶宛与瑞典的宗教联系 | 第32-34页 |
3. 立陶宛与瑞典政治联系的加强 | 第34-36页 |
(二) 凯代尼艾联盟的诞生 | 第36-45页 |
1. 《八月宣言》与凯代尼艾联盟的雏形 | 第36-41页 |
2. 《十月宣言》与凯代尼艾联盟的形成 | 第41-45页 |
三、凯代尼艾联盟的瓦解 | 第45-59页 |
(一) 凯代尼艾联盟内部矛盾的加剧 | 第45-48页 |
1. 瑞典的赋税政策与立瑞矛盾 | 第45-46页 |
2. 瑞典军队的暴行与立瑞矛盾 | 第46-48页 |
(二) 波罗的海政治局势对凯代尼艾联盟的影响 | 第48-55页 |
1. 凯代尼艾联盟在改变波罗的海政治平衡中的作用 | 第48-50页 |
2. 瑞典俄国战争的爆发 | 第50-52页 |
3. 瑞典丹麦战争的重启 | 第52-53页 |
4. 波兰反瑞典联盟的形成 | 第53-55页 |
(三) 凯代尼艾联盟的瓦解 | 第55-59页 |
1. 萨莫吉希亚起义与凯代尼艾联盟的衰落 | 第55-56页 |
2. 布雷斯特战役及波兰—立陶宛联邦的恢复 | 第56-59页 |
四、凯代尼艾联盟的评价 | 第59-74页 |
(一) 凯代尼艾联盟的特征 | 第59-64页 |
1. 凯代尼艾联盟是立陶宛应对危机的政治武器 | 第59-60页 |
2. 拉奇维尔派系是推动联盟形成的主导力量 | 第60-61页 |
3. 凯代尼艾联盟的失败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| 第61-63页 |
4. 凯代尼艾联盟分析 | 第63-64页 |
(二) 凯代尼艾联盟与波罗的海地区政治格局的重构 | 第64-68页 |
1. 开始成为波罗的海国家的俄国 | 第64-65页 |
2. 波罗的海的统治者——瑞典帝国 | 第65-66页 |
3. 从波罗的海看门人到侏儒国的丹麦 | 第66-67页 |
4. 新的波罗的海势力——勃兰登堡—普鲁士 | 第67页 |
5. 陨落的强国——波兰 | 第67-68页 |
(三) 凯代尼艾联盟对立陶宛的影响 | 第68-74页 |
1. 立陶宛占领区破坏程度的比较 | 第68-69页 |
2. 新教在波兰—立陶宛联邦的衰落 | 第69-72页 |
3. 立陶宛在联邦内政治地位的变动 | 第72-74页 |
结语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80页 |
附录 | 第80-84页 |
致谢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