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

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审美逻辑

中文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第1章 绪论第12-22页
    1.1 选题缘由及意义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缘由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选题意义第14-16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-19页
    1.3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思路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1.4 论文创新及不足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论文创新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论文不足第21-22页
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与审美概述第22-37页
    2.1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概述第22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人学范式与社会哲学范式之辨第22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界定第27-29页
    2.2 审美概述第29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美的本质与审美的界定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审美的特征第33-37页
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与审美的逻辑论证第37-68页
    3.1 形式逻辑的论证第37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大前提: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是唯一定位于人的完整性的生命建构活动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小前提:唯有审美能够直接实现人的完整性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结论:审美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具有直接唯一性第45-47页
    3.2 思辨逻辑的论证第47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人的完整性的思辨逻辑演绎第47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审美直接实现人的完整性的思辨逻辑演绎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本质的思辨逻辑演绎第55-60页
    3.3 生存论思维的考察第60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先验存在论意义上的考察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超验存在论意义上的考察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马克思主义“历史生存论”意义上的考察第65-68页
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审美实施的基础和原则第68-78页
    4.1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审美实施的基础第68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审美实施的基础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审美实施的基础第70-71页
    4.2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审美实施的原则第71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感性直观的起始原则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理性反思的中间原则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理性直观的终结原则第75-78页
第5章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审美逻辑的现实价值第78-95页
    5.1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内构过程第78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显善的象征性促成认知理解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导善的直接性驱动知行合一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储善的隐透性教育自觉终生第81-82页
    5.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外在模态第82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拓展艺术生活和情感空间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完善学科研究及体系建设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树立教育评价的第三标准第85-87页
    5.3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整体实效性第87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摆脱主观道德教育泛功利化的困境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确立起客观精神信仰教育的神圣性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解蔽与澄明人学范式的继承与超越第90-95页
结语第95-97页
参考文献第97-105页
附录第105-107页
作者简介第107-108页
致谢第108页

论文共10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调节定向与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
下一篇:含开关与限幅功能的低噪声放大组件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