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31页 |
1.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(SPR) | 第11-23页 |
1.1.1 SPR的基本原理 | 第11-14页 |
1.1.2 SPR的影响因素 | 第14-21页 |
1.1.3 LSPR产生的效应 | 第21-23页 |
1.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(SERS)光谱 | 第23-29页 |
1.2.1 SERS光谱发展概述 | 第23-25页 |
1.2.2 SERS光谱增强机理 | 第25-26页 |
1.2.3 电荷转移机理 | 第26-29页 |
1.3 本论文的选题及研究内容 | 第29-31页 |
第二章 TiO_2-MBA-AuNRs体系中界面电荷转移的研究:SPR的贡献 | 第31-47页 |
2.1 前言 | 第31-32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32-34页 |
2.2.1 原料、试剂 | 第32页 |
2.2.2 实验仪器 | 第32-33页 |
2.2.3 样品的制备 | 第33-34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4-46页 |
2.3.1 Au纳米棒和TiO_2-MBA-AuNRs复合体系的形貌表征 | 第34-37页 |
2.3.2 Au纳米棒和TiO_2-MBA-AuNRs复合体系紫外-可见光谱表征 | 第37-39页 |
2.3.3 TiO_2-MBA-AuNRs复合体系中MBA分子的SERS光谱 | 第39-42页 |
2.3.4 TiO_2-MBA-AuNRs复合体系中的电荷分离和转移 | 第42-44页 |
2.3.5 TiO_2-MBA-AuNRs复合体系中SPR对电荷转移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三章 基于不同形貌的ZnO构筑的ZnO-MBA-AuNRs体系中的界面电荷转移的研究 | 第47-64页 |
3.1 前言 | 第47-48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48-51页 |
3.2.1 原料、试剂 | 第48页 |
3.2.2 实验仪器 | 第48-49页 |
3.2.3 样品的制备 | 第49-51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1-62页 |
3.3.1 不同形貌的ZnO和基于不同形貌的ZnO构筑的ZnO/MBA/AuNRs形貌表征 | 第51-53页 |
3.3.2 不同形貌ZnO的XRD表征 | 第53-54页 |
3.3.3 Au纳米棒和ZnO的紫外-可见光谱表征 | 第54-59页 |
3.3.4 ZnO-MBA-AuNRs复合体系中MBA分子的SERS光谱 | 第59-61页 |
3.3.5 ZnO-MBA-AuNRs复合体系中ZnO形貌对SPR贡献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结论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80页 |
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80-81页 |
致谢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