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4页 |
1.1 大气颗粒物及其危害 | 第9-12页 |
1.1.1 大气颗粒物概述 | 第9页 |
1.1.2 PM_(2.5)的基本特征 | 第9-10页 |
1.1.3 PM_(2.5)的危害 | 第10-12页 |
1.2 国内外对PM_(2.5)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内PM_(2.5)研究进展 | 第13-14页 |
1.2.3 PM_(2.5)空气质量标准概述 | 第14-15页 |
1.3 PM_(2.5)采集及分析方法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3.1 PM_(2.5)采样方法 | 第15页 |
1.3.2 金属元素分析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.3 OC、EC分析方法 | 第16页 |
1.3.4 PAHs分析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3.5 WSI分析方法 | 第17页 |
1.4 新疆地区PM_(2.5)研究现状 | 第17-20页 |
1.4.1 PM_(2.5)质量浓度 | 第18页 |
1.4.2 PM_(2.5)化学组分的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4.3 PM_(2.5)来源分析 | 第19-20页 |
1.4.4 独山子区PM_(2.5)污染现状 | 第20页 |
1.5 研究目的和内容 | 第20-22页 |
1.5.1 研究目的 | 第21页 |
1.5.2 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5.3 技术路线 | 第22页 |
1.6 课题来源与创新点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样品采集和实验方法 | 第24-34页 |
2.1 样品采集 | 第24-26页 |
2.1.1 采样地点及样品采集 | 第24-25页 |
2.1.2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| 第25-26页 |
2.2 金属元素分析 | 第26-27页 |
2.2.1 分析仪器及方法 | 第26-27页 |
2.2.2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| 第27页 |
2.3 水溶性离子分析 | 第27-29页 |
2.3.1 分析仪器及方法 | 第27-28页 |
2.3.2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| 第28-29页 |
2.4 碳质气溶胶分析 | 第29-33页 |
2.4.1 OC与EC分析方法 | 第29-31页 |
2.4.2 PAHs分析仪器及方法 | 第31-33页 |
2.4.3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| 第33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独山子区气象因素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| 第34-40页 |
3.1 采样期间独山子区气象参数与气态污染物的浓度变化 | 第34-36页 |
3.1.1 气象参数变化特征 | 第34-35页 |
3.1.2 气态污染物浓度的时间分布 | 第35-36页 |
3.2 独山子区PM_(2.5)浓度时间分布特征 | 第36-39页 |
3.2.1 PM_(2.5)质量浓度日均变化特征 | 第36-37页 |
3.2.2 PM_(2.5)质量浓度季节性变化特征 | 第37-38页 |
3.2.3 气象参数对PM_(2.5)及对气态污染浓度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PM_(2.5)中化学组分的特征研究 | 第40-59页 |
4.1 PM_(2.5)中金属元素的浓度特征 | 第40-43页 |
4.1.1 金属元素浓度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| 第40-42页 |
4.1.2 金属元素来源 | 第42-43页 |
4.2 PM_(2.5)中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 | 第43-48页 |
4.2.1 水溶性离子电荷平衡 | 第43-45页 |
4.2.2 水溶性离子浓度季节性变化特征 | 第45-46页 |
4.2.3 水溶性离子的来源 | 第46-47页 |
4.2.4 SOR与NOR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| 第47页 |
4.2.5 PM_(2.5)质量浓度与WSIs各组分的相关性 | 第47-48页 |
4.3 PM_(2.5)中OC、EC浓度的时间分布特征 | 第48-51页 |
4.3.1 OC、EC质量浓度季节性变化特征 | 第48-50页 |
4.3.2 二次有机气溶胶的估算及时间变化 | 第50-51页 |
4.4 PM_(2.5)中多环芳烃(PAHs)的时间分布特征 | 第51-54页 |
4.4.1 总PAHs质量浓度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| 第51-52页 |
4.4.2 多环芳烃各组分浓度的节性特征 | 第52-53页 |
4.4.3 PAHs来源分析 | 第53-54页 |
4.5 PM_(2.5)总组分变化特征 | 第54-57页 |
4.5.1 PM_(2.5)年均化学组成 | 第55页 |
4.5.2 PM_(2.5)化学组成季节性变化 | 第55-57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第五章 独山子区PM_(2.5)来源解析 | 第59-68页 |
5.1 PM_(2.5)来源分析 | 第59-63页 |
5.1.1 气团轨迹模型 | 第59页 |
5.1.2 来源不同气团中PM_(2.5)的化学组分 | 第59-63页 |
5.2 PMF模型 | 第63-67页 |
5.2.1 PMF模型简介 | 第63-64页 |
5.2.2 独山子区PM_(2.5)来源 | 第64-67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六章 独山子区PM_(2.5)的毒性评价 | 第68-75页 |
6.1 毒性评价模型 | 第68-71页 |
6.1.1 金属元素健康风险评估模型 | 第68-69页 |
6.1.2 金属元素健康风险 | 第69-71页 |
6.2 PAHs健康风险评 | 第71-73页 |
6.2.2 独山子区PM_(2.5)中PAHs的健康风险 | 第72-73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5-79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75-77页 |
7.2 研究展望 | 第77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6页 |
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课题 | 第86-87页 |
致谢 | 第87-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