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缩略词 | 第7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4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2 荒漠草地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3-23页 |
1.2.1 绢蒿荒漠草地概述 | 第13-14页 |
1.2.2 绢蒿荒漠草地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| 第14-15页 |
1.2.3 种子形态特征(大小和形状)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.4 种子形态特征对传播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1.2.5 种子形态特征对种子萌发和幼苗建植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1.2.6 种子的传播 | 第18-19页 |
1.2.7 草食动物对植物种子的消化道传播 | 第19-23页 |
1.2.7.1 种子消化道传播的研究进展 | 第19-20页 |
1.2.7.2 种子形态对消化道传播的影响 | 第20-22页 |
1.2.7.3 种子消化道传播的研究展望 | 第22-23页 |
1.3 技术路线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试验研究 | 第24-86页 |
试验一 基于种子大小和形状变异的绢蒿荒漠草地植物生态适应特征 | 第24-38页 |
2.1.1 前言 | 第24-25页 |
2.1.2 材料与方法 | 第25-26页 |
2.1.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25页 |
2.1.2.2 试验材料 | 第25页 |
2.1.2.3 试验方法 | 第25-26页 |
2.1.2.4 数据分析 | 第26页 |
2.1.3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35页 |
2.1.3.1 种子大小分布与生活型频度分布 | 第26-27页 |
2.1.3.2 种子大小和形状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的变异性 | 第27-31页 |
2.1.3.3 基于系统进化树的AOT法和K值法的种子大小、形状变异 | 第31-33页 |
2.1.3.4 种子性状对荒漠环境的生态适应类型及表现 | 第33-35页 |
2.1.4 讨论 | 第35-36页 |
2.1.5 小结 | 第36-38页 |
试验二 28种禾本科种子形态学特征及其萌发对绵羊瘤胃消化的反应 | 第38-50页 |
2.2.1 前言 | 第38页 |
2.2.2 材料与方法 | 第38-39页 |
2.2.2.1 试验材料 | 第38页 |
2.2.2.2 试验方法 | 第38-39页 |
2.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6页 |
2.2.3.1 28种禾本科种子的形态学特征 | 第39-40页 |
2.2.3.2 绵羊瘤胃消化对种子形状特征的影响 | 第40-43页 |
2.2.3.3 绵羊瘤胃消化对种子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2.2.3.4 不同消化时间种子的萌发率 | 第44-46页 |
2.2.4 讨论 | 第46-49页 |
2.2.4.1 禾本科种子大小和形状对种子消化道传播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2.2.4.2 动物消化作用对禾本科种子形态特征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2.2.4.3 动物消化道作用对禾本科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2.2.5 小结 | 第49-50页 |
试验三 15种豆科植物种子对绵羊消化道传播的反应 | 第50-60页 |
2.3.1 前言 | 第50页 |
2.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50-52页 |
2.3.2.1 试验材料 | 第50页 |
2.3.2.2 试验方法 | 第50-52页 |
2.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52-57页 |
2.3.3.1 15种豆科植物种子的单粒重和形状指数 | 第52-53页 |
2.3.3.2 15种豆科植物种子饲喂绵羊后的排放动态 | 第53页 |
2.3.3.3 15种豆科植物种子经绵羊消化后的SRP及种子在绵羊体内的MRT | 第53-54页 |
2.3.3.4 种子大小和形状指数与SRP和MRT的关系 | 第54-55页 |
2.3.3.5 绵羊消化道作用前后种子的萌发率 | 第55-56页 |
2.3.3.6 种子形态学特征与消化后种子萌发率的关系 | 第56-57页 |
2.3.4 讨论 | 第57-59页 |
2.3.4.1 豆科种子形态学特征对SRP和MRT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2.3.4.2 动物消化道作用对豆科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2.3.5 小结 | 第59-60页 |
试验四 4种藜科植物的多型性种子对绵羊瘤胃消化的反应 | 第60-70页 |
2.4.1 前言 | 第60页 |
2.4.2 材料与方法 | 第60-62页 |
2.4.2.1 试验材料 | 第60页 |
2.4.2.2 试验方法 | 第60-62页 |
2.4.3 结果分析 | 第62-66页 |
2.4.3.1 绵羊瘤胃消化对种子表观形态学特征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2.4.3.2 绵羊瘤胃消化对种子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| 第63-66页 |
2.4.3.3 不同瘤胃消化时间藜科种子的萌发率 | 第66页 |
2.4.4 讨论 | 第66-69页 |
2.4.4.1 藜科植物种子多型性结实策略的意义 | 第66-67页 |
2.4.4.2 瘤胃消化对藜科种子性状特征的影响 | 第67-68页 |
2.4.4.3 绵羊瘤胃消化对藜科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2.4.5 小结 | 第69-70页 |
试验五 六种粘液种子性状多样性及其对绵羊瘤胃消化的反应 | 第70-78页 |
2.5.1 前言 | 第70页 |
2.5.2 材料与方法 | 第70-71页 |
2.5.2.1 试验材料 | 第70页 |
2.5.2.2 试验方法 | 第70-71页 |
2.5.3 结果与分析 | 第71-75页 |
2.5.3.1 不同消化时间下的种子形态学特征 | 第71-73页 |
2.5.3.2 不同消化时间下种子粘液层变化特征 | 第73-74页 |
2.5.3.3 不同处理时间粘液种子吸水率和粘沙率 | 第74页 |
2.5.3.4 萌发率的测定 | 第74-75页 |
2.5.4 讨论 | 第75-77页 |
2.5.4.1 瘤胃消化对粘液种子形态特征的影响 | 第75页 |
2.5.4.2 粘液种子粘液物质的生态功能 | 第75-76页 |
2.5.4.3 粘液种子的消化道传播 | 第76-77页 |
2.5.5 小结 | 第77-78页 |
试验六 十五种杂类草种子对绵羊瘤胃消化的反应 | 第78-86页 |
2.6.1 前言 | 第78页 |
2.6.2 材料与方法 | 第78-79页 |
2.6.2.1 试验材料 | 第78页 |
2.6.2.2 试验方法 | 第78-79页 |
2.6.2.2.1种子的瘤胃消化处理 | 第78-79页 |
2.6.2.2.2种子形态学指标的测量 | 第79页 |
2.6.2.2.3种子萌发试验 | 第79页 |
2.6.3 结果与分析 | 第79-83页 |
2.6.3.1 瘤胃消化对杂类草种子表观形态学特征的影响 | 第79-80页 |
2.6.3.2 瘤胃消化对杂类草种子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| 第80-81页 |
2.6.3.3 瘤胃消化对杂类草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| 第81-82页 |
2.6.3.4 瘤胃消化时间与杂类草种子形态学指标和萌发率之间的相关关系 | 第82-83页 |
2.6.4 讨论 | 第83-85页 |
2.6.4.1 动物消化道作用对杂类草种子形态学特征的影响 | 第83-84页 |
2.6.4.2 瘤胃消化对杂类草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| 第84-85页 |
2.6.5 小结 | 第85-86页 |
第三章 主要结论 | 第86-87页 |
3.1 基于种子大小和形状变异的绢蒿荒漠草地植物生态适应特征 | 第86页 |
3.2 不同类群植物种子对绵羊瘤胃消化的反应 | 第86-87页 |
第四章 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| 第87-88页 |
4.1 创新点 | 第87页 |
4.2 研究展望 | 第8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7页 |
致谢 | 第97-9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98-99页 |
导师评阅表 | 第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