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内容、目的 | 第11-12页 |
1.2.1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2.2 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2-15页 |
1.3.1 传统聚落整体、理论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3.2 京津冀地区传统聚落的群体、个案研究 | 第13-15页 |
1.3.3 研究现状总结 | 第15页 |
1.4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4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5-16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1.5 研究框架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京津冀地区传统聚落的整体时空分布 | 第18-32页 |
2.1 京津冀地区的山环境和聚落分布特征 | 第18-21页 |
2.1.1 太行山脉聚落分布特征 | 第19-20页 |
2.1.2 燕山山脉聚落分布特征 | 第20-21页 |
2.2 京津冀地区的水环境和聚落分布特征 | 第21-23页 |
2.3 京津冀地区传统聚落的年代和特色分布 | 第23-29页 |
2.3.1 聚落年代研究 | 第23-25页 |
2.3.2 聚落特色研究 | 第25-2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9-32页 |
第三章 典型区域研究之一:滏口陉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分析 | 第32-45页 |
3.1 滏口陉的历史地理概述 | 第32-37页 |
3.1.1 历史背景 | 第32-34页 |
3.1.2 地理概况 | 第34页 |
3.1.3 传统聚落分布 | 第34-37页 |
3.2 山·水·村关系 | 第37-41页 |
3.2.1 传统聚落和山脉的关系 | 第38页 |
3.2.2 传统聚落和水系的关系 | 第38-40页 |
3.2.3 传统聚落和滏口陉古道的关系 | 第40-41页 |
3.3 聚落本体空间分析 | 第41-43页 |
3.3.1 高程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3.2 坡向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四章 典型区域研究之二:白洋淀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分析 | 第45-62页 |
4.1 白洋淀地区的水系构成 | 第45-48页 |
4.2 白洋淀地区的传统聚落演进 | 第48-53页 |
4.2.1 聚落分布特征 | 第48-50页 |
4.2.2 聚落样本选取 | 第50-53页 |
4.3 白洋淀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分析 | 第53-60页 |
4.3.1 传统聚落与周边环境分析 | 第53-57页 |
4.3.2 聚落本体空间分析 | 第57-6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第五章 典型区域研究之三:京西古道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分析 | 第62-73页 |
5.1 京西古道的历史地理概述 | 第62-64页 |
5.1.1 历史背景 | 第62-63页 |
5.1.2 地理概况 | 第63-64页 |
5.2 京西古道地区的传统聚落分布 | 第64-65页 |
5.3 京西古道地区传统聚落与周边环境分析 | 第65-68页 |
5.3.1 传统聚落和京西古道的关系 | 第65-66页 |
5.3.2 传统聚落和山脉的关系 | 第66-67页 |
5.3.3 传统聚落和水的关系 | 第67-68页 |
5.4 聚落本体空间分析 | 第68-72页 |
5.4.1 高程分析 | 第68-70页 |
5.4.2 坡向分析 | 第70-72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第六章 结语 | 第73-76页 |
6.1 聚落空间的影响因素 | 第73页 |
6.2 京津冀山区传统聚落空间特征 | 第73-74页 |
6.3 总结及展望 | 第74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0页 |
附录A | 第80-85页 |
附录B | 第85-88页 |
附录C | 第88-89页 |
附录D | 第89-92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92-93页 |
致谢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