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4页 |
1.1.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紧迫性 | 第11-12页 |
1.1.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1.3 公共空间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关注度较低 | 第13-14页 |
1.2.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4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4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1.3 相关概念、研究范围与对象的界定 | 第14-15页 |
1.3.1 相关概念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范围及对象的界定 | 第15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5-18页 |
1.4.1 关于农村公共生活研究的进展 | 第15-16页 |
1.4.2 关于农村公共空间研究的进展 | 第16页 |
1.4.3 关于新型农村社区研究的进展 | 第16-17页 |
1.4.4 分析和总结 | 第17-18页 |
1.5 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1.6 研究方法及框架 | 第18-21页 |
1.6.1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6.2 研究框架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理论研究 | 第21-37页 |
2.1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生活研究 | 第21-30页 |
2.1.1 农村公共生活变迁 | 第21-26页 |
2.1.2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生活特征 | 第26-28页 |
2.1.3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生活的空间需求分析 | 第28-30页 |
2.2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研究 | 第30-32页 |
2.2.1 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 | 第30页 |
2.2.2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 | 第30-31页 |
2.2.3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 | 第31-32页 |
2.3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| 第32-36页 |
2.3.1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体系设计研究 | 第32-34页 |
2.3.2 新型农村社区入口空间研究 | 第34页 |
2.3.3 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研究 | 第34-35页 |
2.3.4 新型农村社区广场空间研究 | 第35-36页 |
2.4 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西安市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现状调研 | 第37-65页 |
3.1 西安市概况 | 第37页 |
3.1.1 概况 | 第37页 |
3.1.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| 第37页 |
3.2 调研对象选取 | 第37-38页 |
3.3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现状 | 第38-42页 |
3.3.1 概述 | 第38页 |
3.3.2 传统村落 | 第38-42页 |
3.4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现状调研 | 第42-51页 |
3.4.1 王庄社区 | 第43-44页 |
3.4.2 新联社区 | 第44-46页 |
3.4.3 东樊社区 | 第46-48页 |
3.4.4 木匠杨社区 | 第48-49页 |
3.4.5 赵家社区 | 第49-51页 |
3.5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现状分析研究 | 第51-63页 |
3.5.1 社区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| 第51-59页 |
3.5.2 社区公共空间现状需求 | 第59-61页 |
3.5.3 社区村民对未来公共空间需求的分析 | 第61-62页 |
3.5.4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| 第62-63页 |
3.6 小结 | 第63-65页 |
第四章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| 第65-83页 |
4.1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体系设计 | 第65-66页 |
4.1.1 等级结构划分 | 第65页 |
4.1.2 空间结构组织 | 第65页 |
4.1.3 功能布局引导 | 第65-66页 |
4.2 新型农村社区入口空间设计 | 第66-70页 |
4.2.1 新型农村社区入口空间功能与特点 | 第66-67页 |
4.2.2 社区入口空间设计 | 第67-70页 |
4.3 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设计 | 第70-77页 |
4.3.1 空间设计基础 | 第70-72页 |
4.3.2 街巷空间组织形式 | 第72-74页 |
4.3.3 街巷空间交往氛围营造 | 第74-75页 |
4.3.4 打造宅前空间—通过住宅建筑前后退 | 第75-76页 |
4.3.5 街巷交叉口——街角空间 | 第76-77页 |
4.4 新型农村社区广场空间设计 | 第77-82页 |
4.4.1 场地的性质与功能 | 第77页 |
4.4.2 社区广场的位置选择 | 第77-78页 |
4.4.3 社区广场的空间尺度、规模与形态 | 第78-80页 |
4.4.4 社区广场空间的围合 | 第80-81页 |
4.4.5 社区广场的景观环境 | 第81-82页 |
4.5 小结 | 第82-83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3-85页 |
5.1 本文结论 | 第83页 |
5.1.1 新型农村社区“公共空间”与“公共生活”的相互依存关系 | 第83页 |
5.1.2 农村社区公共空间体系及其构成要素 | 第83页 |
5.1.3 提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设计方法 | 第83页 |
5.2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83-85页 |
5.2.1 不足 | 第83页 |
5.2.2 展望 | 第83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7页 |
附录 | 第87-8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9-91页 |
致谢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