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2页 |
1 引言 | 第13-18页 |
1.1 土壤养分研究 | 第13页 |
1.2 植物营养吸收及分配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3 马尾松研究 | 第14-18页 |
1.3.1 马尾松种源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3.2 马尾松育苗基质研究 | 第15页 |
1.3.3 马尾松磷效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3.4 马尾松营养的吸收与分布研究 | 第16-18页 |
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2.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8页 |
2.2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2.2.1 了解6个不同种源的马尾松在4种土壤上的育苗情况 | 第18页 |
2.2.2 了解不同种源的马尾松在贵州省4种不同土壤上的生长及营养吸收状况 | 第18页 |
2.2.3 对比不同种源在不同磷肥水平下生长及营养吸收状况 | 第18-19页 |
2.2 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3 材料与方法 | 第20-24页 |
3.1 试验设计及材料 | 第20-21页 |
3.2 研究方法 | 第21-24页 |
3.2.1 种子测定 | 第21-22页 |
3.2.2 出苗量的统计 | 第22页 |
3.2.3 苗期生长特性研究 | 第22页 |
3.2.4 生物量测定 | 第22页 |
3.2.5 土壤营养元素的测定 | 第22-23页 |
3.2.6 植物营养元素的测定 | 第23-24页 |
4.结果与分析 | 第24-98页 |
4.1 不同土壤上不同种源的育苗情况 | 第24-27页 |
4.1.1 不同种源马尾松在不同土壤上的最终出苗数量分析 | 第24-25页 |
4.1.2 半年生马尾松幼苗在不同土壤上的生长差异 | 第25-26页 |
4.1.3 小结与讨论 | 第26-27页 |
4.2 不同种源马尾松在不同土壤上的生长 | 第27-38页 |
4.2.1 地上部分生长 | 第27-31页 |
4.2.2 地下部分生长 | 第31-34页 |
4.2.3 生物量的积累与分配 | 第34-35页 |
4.2.4 苗期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| 第35-37页 |
4.2.5 小结与讨论 | 第37-38页 |
4.3 不同种源马尾松在不同磷肥水平下的生长 | 第38-48页 |
4.3.1 地上部分生长 | 第38-40页 |
4.3.2 地下部分生长 | 第40-43页 |
4.3.3 生物量的积累与分配 | 第43-44页 |
4.3.4 苗期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| 第44-46页 |
4.3.5 小结与讨论 | 第46-48页 |
4.4 不同种源马尾松在不同土壤上的营养分布 | 第48-74页 |
4.4.1 地上部分分布 | 第48-60页 |
4.4.2 地下部分分布 | 第60-66页 |
4.4.3 苗期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| 第66-72页 |
4.4.4 小结与讨论 | 第72-74页 |
4.5 不同种源马尾松在不同磷肥水平下的营养分布 | 第74-98页 |
4.5.1 地上部分分布 | 第74-87页 |
4.5.2 地下部分分布 | 第87-93页 |
4.5.3 不同施肥水平马尾松幼苗下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| 第93-97页 |
4.5.4 小结与讨论 | 第97-98页 |
5.主要结论与展望 | 第98-102页 |
5.1 6个不同种源的马尾松在4种土壤上的育苗效果 | 第98页 |
5.2 不同种源的马尾松在4种不同土壤上的生长及营养吸收 | 第98-99页 |
5.2.1 马尾松的生长 | 第98-99页 |
5.2.2 马尾松的营养吸收 | 第99页 |
5.3 不同种源在不同磷肥水平下的生长及营养吸收状况 | 第99-100页 |
5.3.1 马尾松的生长 | 第99-100页 |
5.3.2 马尾松的营养吸收 | 第100页 |
5.4 研究展望 | 第100-10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2-107页 |
项目来源 | 第107页 |
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107页 |
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107-108页 |
致谢 | 第108-10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