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引言 | 第9页 |
1.2 选题背景 | 第9-12页 |
1.3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1.4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4-17页 |
2 基于全概率理论的建筑抗震性能评估方法 | 第17-27页 |
2.1 基于全概率理论的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估基本原理 | 第17-18页 |
2.2 基于全概率理论的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估的基本方法 | 第18-20页 |
2.3 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估的应用原则 | 第20-21页 |
2.4 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估流程 | 第21-25页 |
2.4.1 建筑物的性能模型 | 第22页 |
2.4.2 建筑物的地震反应模拟 | 第22-23页 |
2.4.3 地震风险水准 | 第23页 |
2.4.4 倒塌易损性函数 | 第23-24页 |
2.4.5 性能计算 | 第24-25页 |
2.5 其他问题 | 第25-26页 |
2.5.1 计算工具 | 第25页 |
2.5.2 应用范围 | 第25页 |
2.5.3 有待研究的问题 | 第25-26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3 整体建筑物地震易损性分析 | 第27-55页 |
3.1 工程概况 | 第27-28页 |
3.2 有限元分析软件选用 | 第28-29页 |
3.2.1 ABAQUS在工程抗震中的应用 | 第28页 |
3.2.2 ETABS,SAP 2000在工程抗震中的应用 | 第28页 |
3.2.3 PERFORM 3D在工程抗震中的应用 | 第28-29页 |
3.3 应用SAP 2000建立建筑物几何模型 | 第29-30页 |
3.4 基于PERFORM 3D的有限元模型及非线性设置 | 第30-47页 |
3.4.1 PERFORM 3D的非线性有限单元的介绍和选择 | 第30-35页 |
3.4.2 根据纤维模型选用合适的材料本构 | 第35-36页 |
3.4.3 约束混凝土的材料本构关系 | 第36-39页 |
3.4.4 梁柱墙纤维模型弯曲变形材料非线性本构关系在perform3D中的拟合 | 第39-41页 |
3.4.5 梁柱墙纤维模型弯曲变形的材料非线性本构关系在Perform 3D中的拟合 | 第41-43页 |
3.4.6 剪力墙剪切非线性应力-应变关系 | 第43-45页 |
3.4.7 剪力墙剪切非线性整体应力-应变关系在 Perform 3D 中的拟合应用 | 第45-47页 |
3.5 地震波的选取 | 第47-48页 |
3.6 结构响应分析 | 第48-49页 |
3.6.1 地震动强度指标(IM)的选取 | 第48页 |
3.6.2 地震工程需求参数(EDP)的选取和确定 | 第48页 |
3.6.3 最大层间位移角的确定 | 第48-49页 |
3.7 整体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分析 | 第49-53页 |
3.7.1 建筑物整体易损性分析 | 第49-52页 |
3.7.2 基于确定状态下的损失结果对整体结构损失的评估 | 第52-53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4 人员流动模型和构件易损性分组 | 第55-71页 |
4.1 人员流动模型 | 第55-58页 |
4.1.1 办公室楼层的人员流动模型 | 第56页 |
4.1.2 教室楼层的人员流动模型 | 第56-57页 |
4.1.3 微机房的人员流动模型 | 第57-58页 |
4.2 构件易损性分组 | 第58-61页 |
4.2.1 易损性分组 | 第58-59页 |
4.2.2 性能分组 | 第59页 |
4.2.3 FEMA P-58中的标准数量统计 | 第59页 |
4.2.4 FEMA P-58中的易损性性能分组 | 第59-61页 |
4.3 对本例进行性能分组和易损性分类 | 第61-69页 |
4.3.1 构件易损性分组 | 第61-65页 |
4.3.2 各个易损性分组构件占用数量 | 第65页 |
4.3.3 用于办公室、教室和微机房三个类型的建筑物的结构构件 | 第65-69页 |
4.4 地震震害分析 | 第69-70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5 基于易损性分组的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估 | 第71-95页 |
5.1 PACT软件背景 | 第71-72页 |
5.2 PACT软件介绍 | 第72页 |
5.3 模型的构建和分析结果的输入 | 第72-77页 |
5.3.1 建筑模型菜单(Building Modeler Menus) | 第72-77页 |
5.4 人.选项卡(Population Tab) | 第77-79页 |
5.4.1 人.模型管理(Population Manager) | 第77-78页 |
5.4.2 人.选项卡(Population Tab) | 第78-79页 |
5.5 构件易损性选项卡(Component Fragilities Tab) | 第79页 |
5.6 性能分组选项卡(Performance Groups Tab) | 第79-81页 |
5.7 易损性类别管理(Fragility Specification Manager) | 第81-84页 |
5.7.1 易损性类别管理选项卡 | 第81-82页 |
5.7.2 易损性类别管理应用 | 第82-84页 |
5.8 倒塌易损性选项卡(Collapse Fragility Tab) | 第84-86页 |
5.9 结构分析结果选项卡(Structural Analysis Results Tab) | 第86-87页 |
5.10程序运算结果分析 | 第87-92页 |
5.10.1 查看结果选项卡(Examine Results) | 第87页 |
5.10.2 基于地震强度的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估结果 | 第87-90页 |
5.10.3 基于地震危险性的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估结果 | 第90-92页 |
5.11本章小结 | 第92-95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95-97页 |
6.1 结论 | 第95页 |
6.2 展望 | 第95-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7-103页 |
致谢 | 第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