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1.1 课题来源 | 第9页 |
1.2 课题背景、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| 第10-12页 |
1.3.1 隔振技术综述 | 第10-12页 |
1.3.2 空间载荷的隔振及高精度指向研究 | 第12页 |
1.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| 第12-14页 |
第2章 双体卫星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| 第14-35页 |
2.1 引言 | 第14页 |
2.2 常用参考坐标系 | 第14-15页 |
2.3 双体卫星运行方式的分析 | 第15-17页 |
2.4 不同姿态描述方法间的比较与选择 | 第17-18页 |
2.5 欧拉角姿态参数 | 第18-20页 |
2.6 双体卫星的运动学建模 | 第20-24页 |
2.6.1 载荷平台的姿态运动学模型 | 第20-22页 |
2.6.2 载荷平台与卫星主体结构的相对姿态运动学模型 | 第22-24页 |
2.6.3 载荷平台与卫星主体结构间的相对位置运动学模型 | 第24页 |
2.7 双体卫星的动力学建模 | 第24-34页 |
2.7.1 载荷平台与卫星主体结构的平移动力学模型 | 第25-26页 |
2.7.2 载荷平台的姿态动力学模型 | 第26-29页 |
2.7.3 卫星主体结构的姿态动力学模型 | 第29-30页 |
2.7.4 力执行器阵列分布设计 | 第30-34页 |
2.8 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3章双体卫星的控制系统设计 | 第35-65页 |
3.1 引言 | 第35页 |
3.2 双体卫星控制系统概述 | 第35-37页 |
3.2.1 载荷平台控制系统概述 | 第35-36页 |
3.2.2 卫星主体结构控制系统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3 双体卫星控制系统建模 | 第37-57页 |
3.3.1 载荷平台的姿态控制模型 | 第37-46页 |
3.3.2 卫星主体结构的姿态控制模型 | 第46-48页 |
3.3.3 载荷平台与卫星主体结构的相对位置控制 | 第48-53页 |
3.3.4 载荷平台分配控制律设计 | 第53-57页 |
3.4 双体卫星控制系统的PID参数设计 | 第57-64页 |
3.4.1 双体卫星仿真实物的尺寸参数 | 第57页 |
3.4.2 载荷平台姿态控制系统的PID控制律设计 | 第57-60页 |
3.4.3 卫星主体结构姿态控制系统的PID参数设计 | 第60-62页 |
3.4.4 双体卫星相对位置控制系统的PID参数设计 | 第62-64页 |
3.5 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4章 双体卫星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 | 第65-71页 |
4.1 引言 | 第65页 |
4.2 双体卫星姿态指向特性仿真分析 | 第65-67页 |
4.3 双体卫星相对位置控制系统的仿真 | 第67-69页 |
4.4 双体卫星隔振特性的仿真分析 | 第69-70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结论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5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