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金融、银行论文--中国金融、银行论文--金融市场论文

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及其收益波动率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导论第9-14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内容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方法第12页
    1.3 创新点与不足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本文的不足第13-14页
2 文献综述第14-22页
    2.1 相关概念界定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绿色金融与碳金融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碳金融交易市场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波动率第16页
    2.2 碳金融交易市场的文献综述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碳交易的理论基础——科斯理论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碳金融交易市场的相关研究第17-19页
    2.3 碳金融交易市场收益波动率的文献综述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国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国内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第20-21页
    2.4 文献述评第21-22页
3 碳金融交易市场收益波动率的理论基础第22-32页
    3.1 有效市场理论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有效市场假说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基本假设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有效市场理论的缺陷第23-24页
    3.2 分形市场理论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分形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分形市场假说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分形市场理论的主要论点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R/S分析法与Hurst值的计算第26-28页
    3.3 金融资产波动率的理论基础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波动特性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波动率模型发展概述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ARFIMA分形模型与GARCH模型第30-32页
4 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第32-41页
    4.1 我国发展碳金融交易市场的意义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完善碳市场机制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丰富绿色金融体系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争取国际定价权第32-33页
    4.2 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我国发展碳交易市场的政策起源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试点碳交易市场的启动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相关政策汇总第34-35页
    4.3 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趋势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在全球的地位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的运行状况第36-38页
    4.4 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挑战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试点碳市场的局限与不足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发展全国碳交易市场面临的挑战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研究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收益波动率的意义第40-41页
5 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收益波动率的实证分析第41-56页
    5.1 数据选取与处理第41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样本数据的选取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样本数据的处理第43-46页
    5.2 碳金融资产收益率的分布检验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描述性统计分析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分布检验第46-49页
    5.3 平稳性检验和R/S分析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平稳性检验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R/S分析长记忆性第50-51页
    5.4 碳金融资产收益率的实证建模第51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湖北碳交易市场收益率实证分析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实证结果分析第55-56页
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第56-60页
    6.1 研究结论第56页
    6.2 相关政策建议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重视一级市场建设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加快完善二级市场建设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构建协同监管框架第58页
    6.3 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前景展望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一体化的碳市场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高度金融化的碳市场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国际化的碳市场第59-60页
参考文献第60-65页
附录: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65-66页
致谢第66页

论文共6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我国民营企业借壳上市绩效及动因分析--以游族网络为例
下一篇:内部权力制衡、外部监管与大股东清仓减持行为研究--以永大集团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