氮化硼纳米管增韧氮化硅及其机制的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引言 | 第9-22页 |
1.1 氮化硅陶瓷材料 | 第9页 |
1.2 氮化硅的结构和性质 | 第9-11页 |
1.2.1 氮化硅的晶体结构 | 第9-10页 |
1.2.2 氮化硅的性质 | 第10-11页 |
1.3 氮化硅粉体的制备 | 第11-13页 |
1.3.1 硅粉直接氮化法 | 第12页 |
1.3.2 SiO_2碳热还原法 | 第12页 |
1.3.3 硅亚胺热解法 | 第12页 |
1.3.4 气相法 | 第12-13页 |
1.4 氮化硅陶瓷的制备 | 第13-15页 |
1.4.1 反应烧结 | 第13-14页 |
1.4.2 常压烧结 | 第14页 |
1.4.3 热压烧结 | 第14页 |
1.4.4 气压烧结 | 第14页 |
1.4.5 热等静烧结 | 第14-15页 |
1.4.6 放电等离子烧结 | 第15页 |
1.4.7 其它烧结 | 第15页 |
1.5 氮化硅的增韧途径和机制 | 第15-19页 |
1.5.1 颗粒增韧 | 第15-16页 |
1.5.2 晶须或纤维增韧 | 第16-17页 |
1.5.3 相变增韧 | 第17页 |
1.5.4 自增韧 | 第17-19页 |
1.6 BNNTS | 第19-21页 |
1.6.1 BNNTS简介 | 第19-20页 |
1.6.2 BNNTs 与 CNTs 的差别 | 第20-21页 |
1.6.3 BNNTs在材料的应用 | 第21页 |
1.7 研究目的 | 第21-22页 |
2 氮化硅陶瓷的制备及实验方案 | 第22-26页 |
2.1 实验原材料和设备 | 第22-24页 |
2.1.1 实验原材料 | 第22-23页 |
2.1.2 实验设备 | 第23-24页 |
2.2 氮化硅陶瓷的制备 | 第24页 |
2.3 实验分析测试方法 | 第24-26页 |
2.3.1 密度测试 | 第24页 |
2.3.2 洛氏硬度测试 | 第24页 |
2.3.3 抗弯强度测试 | 第24-25页 |
2.3.4 断裂韧性测试 | 第25页 |
2.3.5 物相成份测定 | 第25页 |
2.3.6 表面形貌分析 | 第25-26页 |
3 氮化硅陶瓷的制备及力学性能 | 第26-38页 |
3.1 氮化硅陶瓷的制备工艺 | 第26-27页 |
3.2 烧结助剂对氮化硅陶瓷性能的影响 | 第27-32页 |
3.2.1 相图 | 第27-28页 |
3.2.2 密度 | 第28页 |
3.2.3 洛氏硬度 | 第28-29页 |
3.2.4 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 | 第29-30页 |
3.2.5 微观结构 | 第30-31页 |
3.2.6 增韧机制 | 第31-32页 |
3.3 温度对氮化硅陶瓷性能的影响 | 第32-37页 |
3.3.1 相图 | 第32-33页 |
3.3.2 密度 | 第33页 |
3.3.3 洛氏硬度 | 第33-35页 |
3.3.4 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 | 第35页 |
3.3.5 微观结构 | 第35-36页 |
3.3.6 增韧机制 | 第36-3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4 氮化硼纳米管增韧氮化硅陶瓷 | 第38-45页 |
4.1 制备工艺 | 第38页 |
4.2 设计原则 | 第38-40页 |
4.2.1 弹性模量的匹配 | 第38-39页 |
4.2.2 热膨胀系数的匹配 | 第39页 |
4.2.3 化学成分 | 第39页 |
4.2.4 界面的结合强度 | 第39-40页 |
4.3 BNNTs含量对氮化硅陶瓷性能的影响 | 第40-44页 |
4.3.1 相图 | 第40-41页 |
4.3.2 密度 | 第41页 |
4.3.3 洛氏硬度 | 第41-42页 |
4.3.4 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 | 第42-44页 |
4.3.5 微观结构 | 第4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5 BNNTs的增韧机制 | 第45-49页 |
5.1 前言 | 第45页 |
5.2 BNNTs在陶瓷中的强韧化机制 | 第45-47页 |
5.3 BNNTs在Si_3N_4陶瓷中的强韧化 | 第47页 |
5.4 残余应力 | 第47-48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49-50页 |
6.1 结论 | 第49页 |
6.2 展望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57-58页 |
致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