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1.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7-18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社会公德概述及研究的理论依据 | 第19-33页 |
2.1 相关概念释义 | 第19-22页 |
2.1.1 公德 | 第19-21页 |
2.1.2 社会公德 | 第21-22页 |
2.2 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 | 第22-24页 |
2.2.1 基础性 | 第22-23页 |
2.2.2 公理性 | 第23页 |
2.2.3 自主性 | 第23页 |
2.2.4 超功利性 | 第23-24页 |
2.3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| 第24-26页 |
2.3.1 人与人交往间的社会公德 | 第24-25页 |
2.3.2 人与自然交往间的社会公德 | 第25-26页 |
2.3.3 人与社会交往间的社会公德 | 第26页 |
2.4 研究的理论依据 | 第26-33页 |
2.4.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公共生活准则理论 | 第26-28页 |
2.4.2 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道德文化智慧 | 第28-30页 |
2.4.3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社会公德建设理论 | 第30-33页 |
第3章 当代中国社会公德的失范问题及其根源 | 第33-51页 |
3.1 社会公德失范行为的主要表现 | 第33-41页 |
3.1.1 人与人交往方面的失范行为 | 第33-35页 |
3.1.2 人与自然交往方面的失范行为 | 第35-39页 |
3.1.3 人与社会交往方面的失范行为 | 第39-41页 |
3.2 社会公德失范问题产生的根源 | 第41-51页 |
3.2.1 传统社会公德的缺憾 | 第41-43页 |
3.2.2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| 第43-45页 |
3.2.3 社会公德教育的偏失 | 第45-47页 |
3.2.4 社会公德建设机制的不完善 | 第47-51页 |
第4章 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的对策 | 第51-62页 |
4.1 重视社会公德教育 | 第51-54页 |
4.1.1 丰富家庭社会公德教育 | 第51-52页 |
4.1.2 充实学校社会公德教育 | 第52-53页 |
4.1.3 加强社会公共道德教育 | 第53-54页 |
4.2 完善社会公德建设机制 | 第54-58页 |
4.2.1 制定社会公德的法律法规 | 第54-55页 |
4.2.2 建立社会公德的奖惩机制 | 第55-57页 |
4.2.3 健全社会公德的社会保障机制 | 第57-58页 |
4.3 加强媒体舆论的正值导向作用 | 第58-62页 |
4.3.1 发挥媒体舆论宣传作用 | 第58-59页 |
4.3.2 强化媒体舆论引导作用 | 第59-60页 |
4.3.3 增强媒体舆论监督作用 | 第60-62页 |
结论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