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城市住宅高度的合理选择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0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0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2-14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分析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| 第15-19页 |
1.3.1 研究对象 | 第15页 |
1.3.2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1.3.3 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2 住宅高度形态评价比较分析 | 第19-51页 |
2.1 基本概念的界定 | 第19-21页 |
2.1.1 城市 | 第19页 |
2.1.2 城市化/城镇化 | 第19-20页 |
2.1.3 住宅高度形态 | 第20-21页 |
2.1.4 密度 | 第21页 |
2.2 高层住宅的发展和综合评价分析 | 第21-42页 |
2.2.1 高层建筑的发展背景 | 第21-22页 |
2.2.2 高层建筑的优势 | 第22-23页 |
2.2.3 高层建筑的劣势 | 第23-41页 |
2.2.4 小结 | 第41-42页 |
2.3 低层、多层住宅的发展和评价分析 | 第42-47页 |
2.3.1 低层、多层住宅发展背景 | 第42页 |
2.3.2 低层、多层住宅优势 | 第42-44页 |
2.3.3 低层、多层住宅劣势 | 第44-47页 |
2.3.4 小结 | 第47页 |
2.4 三种住宅高度类型比较选择 | 第47-51页 |
3 国内外住宅高度形态的发展历程 | 第51-61页 |
3.1 国外住宅高度的发展历程 | 第51-55页 |
3.1.1 美国 | 第51-52页 |
3.1.2 英国 | 第52页 |
3.1.3 德国 | 第52-53页 |
3.1.4 日本 | 第53-55页 |
3.2 国内住宅高度形态的发展历程 | 第55-58页 |
3.2.1 中国住宅高度形态的发展 | 第55-57页 |
3.2.2 住宅高度形态发展的瓶颈 | 第57-58页 |
3.3 小结 | 第58-61页 |
4 住宅高度形态的实证对比分析 | 第61-85页 |
4.1 中国与日本住宅高度的对比分析 | 第61-69页 |
4.1.1 建筑高度(层数)现状 | 第61-64页 |
4.1.2 土地资源的利用及人口密度分析 | 第64-66页 |
4.1.3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| 第66-67页 |
4.1.4 综合分析结果 | 第67-69页 |
4.2 北京与东京住宅高度的比较分析 | 第69-82页 |
4.2.1 北京 | 第69-74页 |
4.2.2 东京 | 第74-79页 |
4.2.3 北京和日本对比分析 | 第79-82页 |
4.3 小结 | 第82-85页 |
5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住宅高度选择标准 | 第85-89页 |
5.1 城市住宅发展的标准和住宅高度选择 | 第85-86页 |
5.2 多层高密度建筑与可持续性的关系 | 第86-87页 |
5.2.1 土地资源利用有效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| 第86-87页 |
5.2.2 多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| 第87页 |
5.3 多层建筑与“以人为本”的关系 | 第87-88页 |
5.4 小结 | 第88-89页 |
6 多层高密度建筑在我国的实施建议 | 第89-97页 |
6.1 多层高密度住宅发展概况 | 第89-91页 |
6.2 多层高密度建筑实施建议 | 第91-96页 |
6.2.1 城市土地的整体规划——实施土地置换 | 第91-92页 |
6.2.2 多层高密度建筑的社区设计和技术改进 | 第92-95页 |
6.2.3 城市建筑建造相关法案、政策的建立 | 第95-96页 |
6.3 小结 | 第96-97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97-101页 |
7.1 结论 | 第97-98页 |
7.2 展望 | 第98-101页 |
致谢 | 第101-1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3-1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