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11-14页 |
第1章 实验研究 | 第14-41页 |
1.1 研究人群 | 第14-15页 |
1.1.1 入选对象 | 第14页 |
1.1.2 入选标准 | 第14页 |
1.1.3 排除标准 | 第14-15页 |
1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5-18页 |
1.2.1 血栓弹力图检测血小板抑制率 | 第15-16页 |
1.2.2 检测基因型 | 第16-18页 |
1.2.3 统计方法 | 第18页 |
1.3 结果 | 第18-26页 |
1.3.1 一般资料 | 第18-20页 |
1.3.2 ADP诱导的不同血小板抑制率分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的关系 | 第20-21页 |
1.3.3 ADP诱导的不同血小板抑制率分组患者合并高血压分布情况 | 第21页 |
1.3.4 ADP诱导的不同血小板抑制率分组患者合并糖尿病的分布情况 | 第21-22页 |
1.3.5 ADP诱导的不同血小板抑制率分组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、糖尿病的情况 | 第22-23页 |
1.3.6 ADP诱导的不同血小板抑制率分组患者合并冠心病情况 | 第23页 |
1.3.7 不同基因分组患者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情况 | 第23-24页 |
1.3.8 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分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情况 | 第24页 |
1.3.9 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分组患者在冠脉造影病变分型方面的情况 | 第24-25页 |
1.3.10不同治疗方案的ADP及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布情况 | 第25页 |
1.3.11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抵抗与一般临床资料的关系 | 第25-26页 |
1.4 讨论 | 第26-35页 |
1.4.1 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与血栓弹力图 | 第26-28页 |
1.4.2 冠心病血栓弹力图检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 | 第28-29页 |
1.4.3 危险因素与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 | 第29-30页 |
1.4.4 氯吡格雷抵抗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研究 | 第30-31页 |
1.4.5 阿司匹林抵抗及其影响因素 | 第31-33页 |
1.4.6 血小板功能检测与抗血小板治疗 | 第33-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5-41页 |
第2章 综述 | 第41-52页 |
2.1 目前常用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 | 第42-44页 |
2.1.1 光比浊法(Light transmission aggregometry, LTA) | 第42页 |
2.1.2 VerifyNow检测法 | 第42-43页 |
2.1.3 血栓弹力图检测 | 第43页 |
2.1.4 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VASP-P法 | 第43-44页 |
2.1.5 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| 第44页 |
2.2 目前常用抗血小板治疗药物 | 第44-47页 |
2.2.1 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 | 第44-45页 |
2.2.2 血小板二磷腺苷(ADP)受体拮抗药 | 第45-47页 |
2.2.3 血小板糖蛋白Ⅱb/Ⅲa受体阻断药 | 第47页 |
2.3 其他抗血小板新药 | 第47-48页 |
2.4 展望 | 第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2页 |
结论 | 第52-53页 |
附录A 血栓弹力图检测操作流程图 | 第53-55页 |
附录B 课题相关图片 | 第55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导师简介 | 第59-6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0页 |
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著作 | 第60-61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