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16页 |
一、 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二、 研究内容 | 第10-13页 |
三、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四、 创新之处 | 第14-16页 |
第一章 风险社会的挑战及责任保险的回应 | 第16-51页 |
第一节 风险社会的风险属性 | 第16-20页 |
一、 风险社会理论的提出 | 第16-17页 |
二、 风险社会的特征 | 第17页 |
三、 风险社会中的风险类别 | 第17-20页 |
第二节 风险社会对风险管理制度的挑战及责任保险的回应 | 第20-38页 |
一、 风险社会对风险管理制度的需求 | 第20-23页 |
二、 责任保险具有风险管理的天然属性 | 第23-30页 |
三、 责任保险对风险社会的现实应对 | 第30-38页 |
第三节 风险社会对损害赔偿制度的挑战及责任保险的回应 | 第38-51页 |
一、 损害赔偿危机的出现 | 第38-46页 |
二、 风险社会对多种损害赔偿模式的需求 | 第46-48页 |
三、 风险社会中损害赔偿体系的引出 | 第48-51页 |
第二章 责任保险在我国橄榄型损害赔偿模式中的应然定位 | 第51-66页 |
第一节 从交通事故看我国现有的损害赔偿制度 | 第51-53页 |
一、 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 | 第52-53页 |
二、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| 第53页 |
第二节 多元化损害赔偿体系的模式选择 | 第53-58页 |
一、 单一制的损害赔偿模式 | 第54-57页 |
二、 复合制的损害赔偿模式 | 第57-58页 |
第三节 我国橄榄型损害赔偿模式的构建 | 第58-66页 |
一、 现有损害赔偿模式在我国风险社会中的适用困境 | 第58-60页 |
二、 我国橄榄型损害赔偿模式的内容分布及其理由 | 第60-66页 |
第三章 风险社会中我国责任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 | 第66-85页 |
第一节 我国责任保险的险种与保费收支状况 | 第66-81页 |
一、 我国责任保险的现有种类 | 第66-74页 |
二、 我国责任保险的保费收支现状 | 第74-81页 |
第二节 我国责任保险的现状描述及影响因素 | 第81-85页 |
一、 我国责任保险的现状描述 | 第81-83页 |
二、 我国责任保险发展的影响因素 | 第83-85页 |
第四章 风险社会中我国责任保险的立法模式 | 第85-98页 |
第一节 重建我国责任保险的立法模式 | 第85-92页 |
一、 我国现行责任保险立法模式的困境——以交强险为例 | 第85-88页 |
二、 我国责任保险的立法模式选择 | 第88-90页 |
三、 我国责任保险立法模式的修正 | 第90-92页 |
第二节 完善我国责任保险的配套制度 | 第92-98页 |
一、 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高危险行业推行强制责任保险 | 第93页 |
二、 逐步提高责任保险的保险限额 | 第93-94页 |
三、 适时推行全行业保险费率市场化 | 第94-95页 |
四、 为创新型保单设置专卖权保护措施 | 第95-96页 |
五、 尽早搭建数据信息共享平台 | 第96-98页 |
第五章 风险社会中我国责任保险的制度重构 | 第98-135页 |
第一节 责任保险人的防御义务 | 第98-108页 |
一、 责任保险人防御义务的性质、范围与履行形式 | 第100-104页 |
二、 我国责任保险防御义务的实施状况 | 第104-105页 |
三、 我国责任保险人防御义务制度的重构 | 第105-108页 |
第二节 责任保险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 | 第108-115页 |
一、 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理论意义及立法趋势 | 第108-111页 |
二、 我国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相关规定 | 第111-113页 |
三、 我国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制度的重构 | 第113-115页 |
第三节 责任保险中的保险竞合 | 第115-135页 |
一、 保险竞合的特征与类型 | 第115-121页 |
二、 保险竞合的解决方案 | 第121-130页 |
三、 我国责任保险竞合的解决方案 | 第130-135页 |
结语 | 第135-139页 |
附录 | 第139-1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1-151页 |
致谢 | 第151-15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55-1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