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7页 |
1.1 混沌的定义与特点 | 第14-21页 |
1.1.1 Lorenz 系统 | 第14-16页 |
1.1.2 混沌的定义 | 第16-18页 |
1.1.3 混沌运动的特点 | 第18页 |
1.1.4 混沌吸引子的特点 | 第18-19页 |
1.1.5 分析混沌运动存在性的方法 | 第19-21页 |
1.2 研究背景 | 第21-25页 |
1.2.1 混沌系统的建模与分析 | 第21页 |
1.2.2 混沌系统的电路实现 | 第21-22页 |
1.2.3 混沌控制 | 第22-24页 |
1.2.4 混沌同步 | 第24页 |
1.2.5 超混沌运动的发现及其与混沌运动的区别与联系 | 第24-25页 |
1.3 研究目的 | 第25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基于无源性的混沌同步 | 第27-38页 |
2.1 无源性的定义及相关稳定性定理 | 第27-28页 |
2.2 基于无源性的混沌同步方法研究 | 第28-33页 |
2.2.1 误差系统的建模与分析 | 第28-29页 |
2.2.2 基于无源性的混沌同步方法 | 第29-32页 |
2.2.3 改进型基于无源性的混沌同步方法 | 第32-33页 |
2.3 异结构混沌系统的混沌同步 | 第33-37页 |
2.3.1 驱动系统的维数低于响应系统的维数( n﹤m) | 第33-35页 |
2.3.2 驱动系统的维数不低于响应系统的维数( n≥m) | 第35-3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三章 蔡氏电路的分析、电路实现与混沌同步 | 第38-68页 |
3.1 蔡氏电路及其模拟电路实现 | 第38-49页 |
3.1.1 蔡氏电路的无量纲方程 | 第38-41页 |
3.1.2 蔡氏电路中的严格无源性与严格正实性 | 第41-43页 |
3.1.3 仿真电感 | 第43-45页 |
3.1.4 蔡氏二极管 | 第45-46页 |
3.1.5 状态变量z1 的提取与观察 | 第46-48页 |
3.1.6 理论仿真曲线、电路仿真曲线与实际运行曲线的比较 | 第48-49页 |
3.2 蔡氏电路的混沌同步 | 第49-62页 |
3.2.1 误差系统的建模与分析 | 第49-51页 |
3.2.2 基于 Gershgorin 圆盘定理的同步控制器设计 | 第51-53页 |
3.2.3 基于 Hurwitz 稳定判据的同步控制器设计 | 第53-55页 |
3.2.4 基于无源性的同步控制器设计 | 第55-58页 |
3.2.5 基于绝对稳定性的同步控制器设计 | 第58-61页 |
3.2.6 四种同步控制器设计方法的比较 | 第61-62页 |
3.3 同步电路系统的硬件实现 | 第62-66页 |
3.3.1 同步控制器的模拟电路实现 | 第62-63页 |
3.3.2 蔡氏电路同步电路系统的硬件实现 | 第63-6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第四章 一个新三维混沌系统的分析、控制、同步与电路实现 | 第68-97页 |
4.1 新系统的模型与基本特性 | 第68-72页 |
4.1.1 新系统的模型 | 第68-69页 |
4.1.2 对称性 | 第69页 |
4.1.3 耗散性 | 第69-70页 |
4.1.4 新系统的平衡点 | 第70-72页 |
4.2 新系统的混沌反控制 | 第72-76页 |
4.2.1 新系统可变系数 H=的选取与固定 H=下新系统的相轨迹 | 第72-74页 |
4.2.2 a=23, b=3, c=18, H=15.9时新系统的耗散性 | 第74页 |
4.2.3 a=23, b=3, c=18, H=15.9时新系统的平衡点 | 第74-76页 |
4.3 新系统的模拟电路实现 | 第76-80页 |
4.3.1 改进型混沌电路模块化设计 | 第76页 |
4.3.2 新系统的改进型模块化电路设计 | 第76-78页 |
4.3.3 应用举例 | 第78-80页 |
4.4 新系统的混沌控制 | 第80-87页 |
4.4.1 a=35, b=3, c=28时 Chen 系统的混沌抑制 | 第80页 |
4.4.2 新系统的混沌控制 | 第80-87页 |
4.5 新系统的混沌自同步 | 第87-95页 |
4.5.1 基于无源性的混沌同步方法 | 第87-90页 |
4.5.2 改进型基于无源性的混沌同步方法 | 第90-92页 |
4.5.3 同步系统的电路实现 | 第92-95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95-97页 |
第五章 一个新五维超混沌系统的分析、控制、同步与电路实现 | 第97-121页 |
5.1 新五维超混沌系统的模型与基本特性 | 第97-99页 |
5.1.1 新五维超混沌系统的模型 | 第97页 |
5.1.2 对称性 | 第97-98页 |
5.1.3 耗散性 | 第98页 |
5.1.4 新系统平衡点的特性 | 第98-99页 |
5.2 新五维超混沌系统的超混沌反控制 | 第99-101页 |
5.2.1 新五维超混沌吸引子 | 第99-100页 |
5.2.2 新五维超混沌系统的平衡点分析 | 第100-101页 |
5.3 新五维超混沌系统的模拟电路实现 | 第101-105页 |
5.3.1 新五维超混沌系统的模拟电路实现 | 第101-104页 |
5.3.2 应用举例 | 第104-105页 |
5.4 新五维超混沌系统的超混沌控制 | 第105-115页 |
5.4.1 被控系统建模 | 第105-106页 |
5.4.2 线性化 | 第106-112页 |
5.4.3 被控系统平衡点的唯一性 | 第112页 |
5.4.4 被控系统的全局渐近稳定性 | 第112-113页 |
5.4.5 数值仿真 | 第113-114页 |
5.4.6 混沌控制器的电路实现 | 第114-115页 |
5.5 新五维超混沌系统的自同步 | 第115-120页 |
5.5.1 同步控制器设计 | 第115-116页 |
5.5.2 数值仿真验证 | 第116-118页 |
5.5.3 同步系统的电路实现 | 第118-120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20-121页 |
第六章 异结构混沌及超混沌系统的同步 | 第121-133页 |
6.1 新三维混沌系统的异结构同步 | 第121-125页 |
6.1.1 误差系统建模 | 第121-122页 |
6.1.2 数值仿真 | 第122-123页 |
6.1.3 三维异结构同步系统的模拟电路实现 | 第123-125页 |
6.2 新五维超混沌系统的异结构同步 | 第125-129页 |
6.2.1 误差系统建模 | 第125-126页 |
6.2.2 数值仿真 | 第126-127页 |
6.2.3 五维异结构同步系统的模拟电路实现 | 第127-129页 |
6.3 三维及五维异结构同步系统的硬件电路实现 | 第129-130页 |
6.4 新三维混沌系统与新五维超混沌系统的错位同步 | 第130-132页 |
6.4.1 误差系统建模与同步控制器设计 | 第130-131页 |
6.4.2 数值仿真 | 第131-132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32-133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33-135页 |
7.1 总结 | 第133-134页 |
7.2 展望 | 第134-1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5-143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143-144页 |
致谢 | 第1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