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域文化视角下牡丹江城市雕塑规划设计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21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1 城市建设对城市雕塑的要求 | 第9页 |
1.1.2 国内城市雕塑发展现状 | 第9-10页 |
1.1.3 牡丹江城市雕塑现状 | 第10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1 课题研究目的 | 第10-11页 |
1.2.2 课题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3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1-17页 |
1.3.1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1-13页 |
1.3.2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3-17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7-20页 |
1.4.1 相关概念 | 第17页 |
1.4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4.3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1.5 论文的研究框架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地域文化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| 第21-40页 |
2.1 牡丹江城雕现状解析 | 第21-31页 |
2.1.1 牡丹江区位与文化背景概述 | 第21-22页 |
2.1.2 牡丹江城雕现状类型及布局 | 第22-29页 |
2.1.3 牡丹江城雕现存问题总结 | 第29-31页 |
2.2 场所理论概述 | 第31-34页 |
2.2.1 场所与空间 | 第31-32页 |
2.2.2 场所精神 | 第32-33页 |
2.2.3 场所精神对城雕设计的作用 | 第33-34页 |
2.3 新地域主义与特色节点营造理念 | 第34-37页 |
2.3.1 新地域主义的概念和背景 | 第34-35页 |
2.3.2 新地域主义的特性 | 第35-36页 |
2.3.3 特色节点营造理念 | 第36-37页 |
2.4 城市雕塑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| 第37-38页 |
2.4.1 城市雕塑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| 第37页 |
2.4.2 地域文化是城市雕塑的资源 | 第37-38页 |
2.4.3 城市雕塑与地域文化协同共生 | 第3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
第3章 牡丹江城雕主题分类与宏观布局 | 第40-58页 |
3.1 牡丹江地域文化特质疏理 | 第40-44页 |
3.1.1 历史文化 | 第40-41页 |
3.1.2 民族文化 | 第41-42页 |
3.1.3 自然环境文化 | 第42页 |
3.1.4 时代特征文化 | 第42-44页 |
3.2 牡丹江城市雕塑题材挖掘 | 第44-47页 |
3.2.1 古国文化主题 | 第44-45页 |
3.2.2 都市生活主题 | 第45-46页 |
3.2.3 山林文化主题 | 第46页 |
3.2.4 红色文化主题 | 第46-47页 |
3.3 牡丹江城市雕塑宏观布局 | 第47-57页 |
3.3.1 牡丹江城市雕塑规划原则 | 第47-48页 |
3.3.2 牡丹江城市雕塑规划分区 | 第48-50页 |
3.3.3 牡丹江城市雕塑规划结构 | 第50-5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4章 牡丹江城雕空间定位与设计实践 | 第58-90页 |
4.1 城市雕塑的要素与其空间定位 | 第58-60页 |
4.1.1 表层要素 | 第58-60页 |
4.1.2 深层要素 | 第60页 |
4.2 牡丹江城市雕塑空间环境设计导引 | 第60-68页 |
4.2.1 商业型空间环境 | 第61-62页 |
4.2.2 休闲型空间环境 | 第62-64页 |
4.2.3 交通型空间环境 | 第64-66页 |
4.2.4 工作型空间环境 | 第66-68页 |
4.3 牡丹江城市雕塑重点项目设计实践 | 第68-89页 |
4.3.1 古国文化主题雕塑设计 | 第68-77页 |
4.3.2 都市生活主题雕塑设计 | 第77-83页 |
4.3.3 山林文化主题雕塑设计 | 第83-86页 |
4.3.4 红色文化主题雕塑设计 | 第86-8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89-90页 |
结论 | 第90-9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2-95页 |
附录 | 第95-10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101-103页 |
致谢 | 第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