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城金矿构造控矿及矿体三维定位预测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| ·选题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区交通位置、自然地理概况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区前人工作及成果 | 第13-15页 |
| ·以往区域地质矿产工作 | 第13页 |
| ·以往矿产勘查和地质找矿勘探工作 | 第13-14页 |
| ·以往地质科研工作 | 第14-15页 |
| ·完成工作量 | 第15-17页 |
| ·硕士期间完成工作量 | 第15页 |
| ·论文完成工作量 | 第15-17页 |
|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7-25页 |
| ·地层特征及其含矿性 | 第17-19页 |
| ·地层特征 | 第17-19页 |
| ·胶东群变质岩系与金成矿的物质联系 | 第19页 |
| ·岩浆岩特征及其与成矿的联系 | 第19-21页 |
| ·花岗质岩浆岩特征 | 第19-20页 |
| ·花岗质岩浆岩与成矿的联系 | 第20-21页 |
| ·区域构造与金矿带空间展布 | 第21-23页 |
| ·区域构造 | 第21-22页 |
| ·区域构造与金矿带空间展布 | 第22-23页 |
| ·区域矿产及金矿化类型 | 第23-25页 |
| ·区域矿产 | 第23页 |
| ·金矿化类型 | 第23-25页 |
|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| 第25-38页 |
| ·矿区地质 | 第25-30页 |
| ·地层 | 第25-26页 |
| ·岩浆岩 | 第26-28页 |
| ·构造 | 第28-30页 |
| ·矿床地质特征 | 第30-31页 |
| ·矿体特征 | 第31页 |
| ·矿石特征 | 第31-34页 |
| ·矿石矿物成分 | 第31-33页 |
| ·矿石的化学成分 | 第33-34页 |
| ·矿石的结构和构造 | 第34页 |
| ·矿石类型 | 第34页 |
| ·围岩蚀变 | 第34-38页 |
| ·围岩蚀变类型 | 第34-35页 |
| ·矿化蚀变带地质特征 | 第35-37页 |
| ·成矿阶段划分 | 第37-38页 |
| 第四章 断裂构造控矿规律研究 | 第38-52页 |
| ·断裂构造特征 | 第38-42页 |
| ·断裂构造基本特征 | 第38-39页 |
| ·断裂构造变形特征 | 第39-41页 |
| ·断裂的变形分析及其演化 | 第41-42页 |
| ·断裂控矿规律 | 第42-52页 |
| ·断裂对成矿元素分布的控制 | 第42页 |
| ·断裂对矿体空间分布的控制 | 第42-43页 |
| ·断裂对矿化局部富集的控制 | 第43-48页 |
| ·断裂对矿体形态、产状的控制 | 第48-49页 |
| ·断裂对矿化类型的控制 | 第49页 |
| ·断裂对围岩蚀变的控制 | 第49-52页 |
| 第五章 新城矿体三维模型 | 第52-69页 |
| ·矿体形态及空间关系 | 第52-53页 |
| ·三维建模资料收集 | 第53页 |
| ·Surpac软件基本功能 | 第53-55页 |
| ·Surpac软件概述 | 第53-54页 |
| ·三维图形系统 | 第54页 |
| ·主要功能模块 | 第54-55页 |
| ·新城矿体三维立体模型的建立 | 第55-69页 |
| ·新城矿区地质数据的建立 | 第55-59页 |
| ·新城矿体实体模型的建立 | 第59-62页 |
| ·新城矿体品位模型的建立 | 第62-69页 |
| 第六章 矿体定位预测 | 第69-81页 |
| ·矿体产出规律 | 第69-75页 |
| ·矿体的一般产出特征 | 第69-71页 |
| ·矿体侧伏特征 | 第71-73页 |
| ·矿体垂向上的变化特征 | 第73-74页 |
| ·矿体的似等距性分布 | 第74页 |
| ·矿体赋存规律及找矿方向 | 第74-75页 |
| ·矿体定位预测原则和方法 | 第75-76页 |
| ·矿体定位预测靶区 | 第76-81页 |
| ·定位预测靶区的圈定 | 第76-77页 |
| ·定位预测靶区特征 | 第77-81页 |
| 结论 | 第81-8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3-90页 |
| 致谢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