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--工程地质学论文--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

山前断裂上盘地裂缝群发机制研究--以运城盆地夏县地裂缝为例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19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9页
    1.2 地裂缝研究现状第9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运城盆地夏县地裂缝研究现状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5-16页
    1.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技术路线第17-19页
第二章 夏县地裂缝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第19-30页
    2.1 地理概况第19-20页
    2.2 地形地貌第20页
    2.3 地层岩性第20-22页
    2.4 地质构造第22-27页
    2.5 水文地质条件第27-30页
第三章 运城盆地夏县地裂缝分布规律及发育特征第30-71页
    3.1 夏县地裂缝分布规律概况第30-32页
    3.2 尉郭—中卫地裂缝(XWW001)第32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平面分布特征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剖面特征第36-42页
    3.3 白张—西董——苏村地裂缝(XWB001)第4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平面分布特征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剖面特征第46-53页
    3.4 白张村西地裂缝(XWB002)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平面分布特征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剖面特征第53-55页
    3.5 庙后辛庄—禹王—李庄地裂缝(XYY001)第55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平面分布特征第55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剖面特征第59-63页
    3.6 墙下—大吕地裂缝(XPD001)第63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平面分布特征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剖面特征第66-70页
    3.7 小结第70-71页
第四章 运城盆地夏县地裂缝的工程灾害特征及分类第71-76页
    4.1 地裂缝工程灾害特征第71-72页
    4.2 地裂缝工程灾害分类第72-76页
第五章 运城盆地夏县地裂缝成因机理分析第76-90页
    5.1 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第76-79页
    5.2 活动断裂与地裂缝的关系第79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断裂对地裂缝的控制作用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地裂缝的发育特征揭示出断裂控缝成因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地裂缝群发机理的数值模拟分析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边山断裂控缝的数值模拟分析第83-85页
    5.3 水的作用与地裂缝的关系第85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地表水(降雨、灌溉)渗透对地裂缝的诱发作用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地下水开采对地裂缝的加剧作用第86-88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88-90页
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第90-92页
    6.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90-91页
    6.2 本文的不足之处第91-92页
参考文献第92-95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5-96页
致谢第96页

论文共9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成矿带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研究
下一篇:黄渤海表层沉积物磁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