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水产、渔业论文--水产养殖技术论文--各种海产动植物养殖论文--藻类养殖论文

中肋骨条藻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在生物絮团培养中的应用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7页
1 文献综述第11-18页
    1.1 水产养殖业的现状与进展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传统水产养殖业现状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工厂化养殖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生物絮团技术发展第12页
    1.2 生物絮团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生物絮团的水质调节作用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生物絮团的增强养成效果的作用第13-14页
    1.3 生物饵料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光合细菌的培养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植物性生物饵料的培养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动物性生物饵料的培养第15页
    1.4 中肋骨条藻研究现状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中肋骨条藻生理生态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中肋骨条藻脂肪酸组成第16-18页
2 生物絮团中优势藻种的分离与培养第18-27页
    2.1 实验材料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主要仪器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主要试剂第20页
    2.2 方法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f/2培养基制备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藻种分离与鉴定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1 生物絮团采集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2 目标微藻的富集培养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3 分离与鉴定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4 所分离藻种的形态特征第23-24页
    2.3 结果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所分离藻种的形态特征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分离优势藻应用可能性分析第24-26页
    2.4 讨论第26-27页
3 生物絮团培养条件下中肋骨条藻最佳生长条件的优化第27-38页
    3.1 实验材料第27页
    3.2 实验方法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藻种分离与培养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不同温度培养试验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不同盐度培养试验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不同硅酸钠浓度培养试验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数据处理与统计第28-29页
    3.3 结果第29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中肋骨条藻的形态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温度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盐度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硅酸钠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第34-36页
    3.4 讨论第36-38页
4 生物絮团培养中中肋骨条藻最适添加量研究第38-47页
    4.1 实验材料第38页
    4.2 实验方法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设计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海水处理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饵料处理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C/N比调控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有益菌添加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生物量测定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6.1 藻种计数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6.2 固体悬浮物干重测定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水质指标测定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8 数据处理第40页
    4.3 实验结果第40-44页
    4.4 讨论第44-47页
5 生物絮团最佳培养条件的优化第47-57页
    5.1 实验材料第47页
    5.2 实验方法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正交实验设计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1 表头设计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2 因素水平表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3 正交实验设计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海水处理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饵料处理与C/N比调控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C/N比调控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有益菌添加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水质指标测定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7 数据处理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8 检验实验选取第49-50页
    5.3 结果第50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正交实验结果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直观分析计算表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方差分析表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生物絮团形态变化第52-55页
    5.4 讨论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正交试验讨论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检验试验讨论第56-57页
6 结论与展望第57-58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57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57-58页
参考文献第58-66页
致谢第66-67页
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第67-68页

论文共6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广西亚洲巨龟(Heosemys grandis)养殖技术调查与研究
下一篇:南极磷虾在渔场中的分布及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