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总体规划论文

南宁市水街片区传统风貌规划设计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导言第12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目的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的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研究的目的第14页
    1.2 研究内容第14-15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及路线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路线第16-17页
    1.4 论文框架第17-18页
第二章 国内外传统风貌规划设计研究进展第18-22页
    2.1 国内的传统风貌规划设计研究进展第18-20页
    2.2 国外的传统风貌规划设计研究进展第20-21页
    2.3 小结第21-22页
第三章 城市风貌研究相关理论第22-30页
    3.1 城市空间理论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有机更新理论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凯文·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城市符号空间理论第24-25页
    3.2 遗产保护理论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大型有形文化遗产保护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英国有形文化遗产保护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日本有形文化遗产保护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中国大陆有形文化遗产保护第27-28页
    3.3 景观美学理论第28页
    3.4 城市色彩学理论第28-29页
    3.5 小结第29-30页
第四章 国内外案例研究第30-39页
    4.1 功能强化——日本浅草传统商业区改造更新第30-31页
    4.2 重塑再生——马赛老港区再生项目第31-32页
    4.3 肌理延续——日本小布施町传统街区第32-34页
    4.4 建筑保护——新加坡牛车水第34-35页
    4.5 符号再现——广州北京路步行街传统风貌街区第35-36页
    4.6 运作典范——成都宽窄巷子第36-37页
    4.7 小结第37-39页
第五章 水街片区传统风貌现状及问题第39-64页
    5.1 南宁历史沿革第39页
    5.2 水街片区发展史第39-40页
    5.3 社会经济概况第40-41页
    5.4 传统文化第41-42页
    5.5 传统业态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片区周边业态分析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片区业态分析第42-44页
    5.6 空间肌理分析第44-46页
    5.7 用地现状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7.1 片区土地利用现状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7.2 片区周边用地现状第48页
    5.8 场地竖向情况第48-49页
    5.9 公共和公用设施第49页
    5.10 交通现状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10.1 片区周边交通分析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10.2 片区内现状交通分析第50-52页
    5.11 建筑风貌分析第52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11.1 现状建筑高度分析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11.2 现状建筑结构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11.3 宏观层次风貌——传统片区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11.4 中观层次风貌——城市街道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11.5 微观层次风貌——建筑单体第57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11.6 建筑风貌分析小结第61-62页
    5.12 小结第62-64页
第六章 已有规划评述第64-68页
    6.1 已有规划第64-66页
    6.2 对已有规划的评述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对传统风貌的影响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对城市景观的影响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对交通组织的影响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对公共资源的影响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自身平衡难度大第67-68页
第七章 水街片区规划传统风貌规划构想第68-80页
    7.1 片区规划定位支撑第68-77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功能定位支撑第68-71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空间形态支撑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传统风貌支撑第73-77页
    7.2 片区规划构思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传统风貌规划设计理念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功能定位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形象定位第78页
    7.3 水街片区的规划布局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规划布局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规划风貌分区布局第79-80页
第八章 水街片区传统风貌街道规划设计研究第80-106页
    8.1 解放路街道保护和更新规划设计研究第81-87页
        8.1.1 功能定位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8.1.2 建筑风貌保护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8.1.3 街道风貌空间设计第85-87页
    8.2 水街街道传统风貌规划设计研究第87-94页
        8.2.1 功能定位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8.2.2 建筑风貌重塑第89-91页
        8.2.3 街道风貌空间设计第91-94页
    8.3 石巷口路街道规划设计研究第94-100页
        8.3.1 功能定位第94页
        8.3.2 建筑风貌提炼第94-97页
        8.3.3 街道风貌空间设计第97-100页
    8.4 大同仁爱路街道规划设计研究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8.4.1 功能定位第100页
        8.4.2 建筑风貌延续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8.4.3 街道设计第101页
    8.5 醒汉街街道规划设计研究第101-104页
        8.5.1 功能定位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   8.5.2 建筑风貌第103页
        8.5.3 街道设计第103-104页
    8.6 历史建筑活化研究第104-106页
        8.6.1 活化方法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8.6.2 适合当地传统文化的活化构想第105-106页
第九章 结语第106-109页
    9.1 研究结论第106-107页
    9.2 相关建议第107页
        9.2.1 建议将水街片区纳入南宁市旧城改造范围第107页
        9.2.2 建议采取“政府主导、企业参与、市场运作”的改造模式第107页
        9.2.3 建议完善和充实相关政策第107页
        9.2.4 建议考虑异地安置、多渠道解决项目实施难度问题第107页
    9.3 研究意义第107-108页
    9.4 研究创新点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9.4.1 利用风貌规划设计手法,寻求旧城更新与历史传承的平衡点第108页
        9.4.2 从宏观、中观、围观层面,针对不同对象提供解决思路第108页
        9.4.3 对不同类型的街道空间提出了协调风貌设计的指导第108-109页
参考文献第109-112页
致谢第112-113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13页

论文共11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考虑降水及孔隙比随深度变化基坑开挖对邻近桩基的影响研究
下一篇:基于嵌入式和物联网的智能家居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