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一、前言 | 第8-15页 |
(一)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8-9页 |
1. 研究的背景 | 第8页 |
2. 研究的意义 | 第8-9页 |
(二) 本文研究的思路、内容和方法 | 第9-10页 |
1.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| 第9-10页 |
2. 研究的方法 | 第10页 |
(三)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| 第10-15页 |
1. 对中国—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2. 老中经贸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| 第12-15页 |
二、相关基础理论的梳理 | 第15-19页 |
(一) 国际贸易方面的理论梳理 | 第15-16页 |
1. 古典贸易理论 | 第15页 |
2. 现代贸易理论 | 第15-16页 |
(二) 国际投资方面的理论梳理 | 第16-19页 |
1. 区位优势理论 | 第17页 |
2. 边际产业转移理论 | 第17页 |
3. 斯文森—马库森理论 | 第17-19页 |
三、中国—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的分析 | 第19-25页 |
(一) 中国—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的背景 | 第19-20页 |
1. 区域性的经济合作蓬勃发展 | 第19页 |
2. 全球经济形式迫使东盟调整战略 | 第19-20页 |
(二) 中国—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的基石 | 第20-24页 |
1. 《中国—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》 | 第20-21页 |
2. 《货物贸易协议》 | 第21-23页 |
3. 《服务贸易协议》 | 第23页 |
4. 《投资协议》 | 第23页 |
5. 《争端解决协议机制》 | 第23-24页 |
(三) 中国—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特点 | 第24-25页 |
四、中国—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对老中经贸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| 第25-28页 |
(一) 老中经贸关系面临的机遇 | 第25-27页 |
1. 密切和提升了老中两国的关系 | 第25-26页 |
2. 有利于改善老中两国贸易状况 | 第26页 |
3. 有利于改善贸易结构 | 第26-27页 |
(二) 老中经贸关系面临的挑战 | 第27-28页 |
1. “零”关税后期实现的问题 | 第27页 |
2. 贸易失衡的问题 | 第27页 |
3. 担忧中国主导自由贸易区建设 | 第27-28页 |
五、老中经贸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28-38页 |
(一) 老中经贸关系的简介 | 第28-29页 |
(二) 老中经贸合作的现状 | 第29-30页 |
1. 老中双边贸易量 | 第29-30页 |
2. 老中贸易商品结构 | 第30页 |
3. 贸易合作的领域 | 第30页 |
(三) 中国—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对老中经贸关系的影响 | 第30-35页 |
1. 数据的选取与来源 | 第30-31页 |
2. 数据处理和检验 | 第31-32页 |
3. 模型的构建 | 第32-33页 |
4. 模型结果的解释 | 第33-35页 |
(四) 老中经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5-38页 |
1. 老中双边贸易结构不合理 | 第35页 |
2. 老中贸易发展不平衡 | 第35-36页 |
3. 经贸合作处于低层次状态,市场竞争力弱 | 第36页 |
4. 老中经贸的自由化与便利化进展缓慢 | 第36-37页 |
5. 老挝在对外贸易上经验不足,缺乏强有力的措施 | 第37-38页 |
六、在中国—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促进老中经贸合作的建议 | 第38-41页 |
(一) 发挥老中双方的资源与技术互补优势,推进经贸发展 | 第38页 |
(二) 发挥老中在市场和产业上的互补优势,强化老中经贸关系 | 第38-39页 |
(三) 通过进一步优化商品贸易的结构,深化老中贸易关系 | 第39-40页 |
(四) 加强对老中双边贸易的治理和规范 | 第40页 |
(五) 促进企业间的合作,增进双边经贸关系 | 第40-41页 |
结束语 | 第41-43页 |
注释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