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25页 |
1.1 多金属氧酸盐发展概述 | 第9-12页 |
1.2 多金属氧酸盐超分子化合物 | 第12-24页 |
1.2.1 经典 Keggin 结构为基本建筑单元的杂化化合物 | 第12-19页 |
1.2.2 稀土多酸超分子化合物 | 第19-24页 |
1.3 选题依据及目的 | 第24-25页 |
第2章 合成实验部分 | 第25-31页 |
2.1 主要试剂 | 第25-26页 |
2.2 设备与器材 | 第26页 |
2.2.1 不锈钢微型高压釜 | 第26页 |
2.2.2 电炉及控温设备 | 第26页 |
2.3 化合物的合成 | 第26-29页 |
2.3.1 H_3PW_(12)O_(40)·3EtOH 化合物(1)的合成 | 第26-27页 |
2.3.2 3H_3PMo_(12)O_(40)·5MA·31H_2O 化合物(2)的合成 | 第27页 |
2.3.3 H_3PMo_(12)O_(40)·4DMF·4EtOH·6H_2O 化合物(3)的合成 | 第27页 |
2.3.4 H_3PMo_(12)O_(40)·(CH_3)_3N·5(CH_3)_2NH 化合物(4)的合成 | 第27页 |
2.3.5 2C_5H_(12)O_3·C_6H_(14)O_3·[(C_6H_(10)N_2)_3(PMo_(12)O_(40))_2]化合物(5)的合成 | 第27-28页 |
2.3.6 2H_2O·2C_8H_(16)O4·2CH_3OH·2C_2H_6O_2·H_3PMo_(12)O_(40)化合物(6)的合成 | 第28页 |
2.3.7 多酸与水合稀土阳离子之间形成的超分子化合物体系: | 第28-29页 |
2.4 合成小结 | 第29-31页 |
2.4.1 降温速率对产物的影响 | 第29页 |
2.4.2 pH 值对产物的影响 | 第29-31页 |
第3章 晶体结构分析 | 第31-53页 |
3.1 单晶结构测试和解析 | 第31-40页 |
3.2 晶体结构描述 | 第40-53页 |
3.2.1 H_3[PW_(12)O_(40)]·3EtOH 化合物 1 的结构描述 | 第40-41页 |
3.2.2 3H_3[PMo_(12)O_(40)]·6C_3N_6H_6·31H_2O 化合物 2 的结构描述 | 第41-43页 |
3.2.3 H_3PMo_(12)O_(40)·4DMF·4EtOH·6H_2O 化合物 3 的结构描述 | 第43-45页 |
3.2.4 H_3PMo_(12)O_(40)·(CH_3)_3N·5(CH_3)_2NH 化合物 4 的结构描述 | 第45-47页 |
3.2.5 2C_5H_(12)O_3·C_6H_(14)O_3·[(C_(10)H_(10)N_2)_3(PMo_(12)O_(40))_2] 化合物 5 的结构描述 | 第47-48页 |
3.2.6 2H_2O·2C_8H_(16)O_2·2CH_3OH·2C_2H_6O_2·H_3PMo_(12)O_(40)化合物 6 的结构描述 | 第48-49页 |
3.2.7 {Pr(H_2O)9(PW_(12)O_(40))}·5H_2O 化合物 7,{Nd(H_2O)9(PMo_(12)O_(40))}·9H_2O 化合物 8 的结 构描述 | 第49-53页 |
第4章 谱学表征和性质研究 | 第53-67页 |
4.1 主要仪器 | 第53页 |
4.2 物相分析 | 第53-56页 |
4.3 化合物的 IR 光谱分析 | 第56-59页 |
4.4 化合物的热谱分析 | 第59-61页 |
4.5 固体漫反射电子光谱 | 第61-62页 |
4.6 荧光光谱 | 第62-64页 |
4.7 电化学性质 | 第64-67页 |
第5章 总结和展望 | 第67-69页 |
5.1 总结 | 第67-68页 |
5.2 展望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7页 |
附录一 化合物的原子坐标、键长和键角表 | 第77-137页 |
附录二 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