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材料论文--非金属材料论文--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

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高温后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及机理分析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25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机制砂混凝土的应用及发展现状第12-15页
    1.3 机制砂混凝土高温性能研究进展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火灾对建筑物的危害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外机制砂混凝土高温性能研究进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国内机制砂混凝土高温性能研究进展第17-18页
    1.4 硬化水泥基材料热膨服性能研究现状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国外热膨胀性能研究现状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国内热膨胀性能研究现状第19-22页
    1.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2-25页
第二章 试验方案第25-35页
    2.1 试验原材料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水泥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集料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矿物掺合料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外加剂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水第28-29页
    2.2 试验仪器设备第29-31页
    2.3 试件制备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混凝土试件分组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混凝土试件制作及养护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热膨服试验所用样品制备第32-33页
    2.4 混凝土试件高温试验第33页
    2.5 热膨胀试验第33-35页
第三章 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5-53页
    3.1 高温试验现象及分析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混凝土试件高温过程中的现象及分析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混凝土试件高温作用后的表观特征第36-37页
    3.2 立方体抗压试验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试验步骤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试验现象描述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9-41页
    3.3 劈裂抗拉试验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试验步骤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试验现象描述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42-45页
    3.4 轴心抗压试验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试验步骤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试验现象描述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47-50页
    3.5 弹性模量试验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试验步骤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试验说明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52-53页
第四章 热膨胀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第53-67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53-54页
    4.2 粗骨料的热膨胀试验结果及分析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线膨账率试验结果及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线膨账系数计算结果及分析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粗骨料热膨账性能机理分析第55-56页
    4.3 水泥石的热膨胀试验结果及分析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线膨胀率试验结果及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线膨胀系数计算结果及分析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水泥石热膨胀性能机理分析第57-58页
    4.4 硬化后的混合浆体的热膨胀试验结果及分析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线膨胀率试验结果及分析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线膨胀系数计算结果及分析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硬化后的混合浆体热膨胀性能机理分析第60-61页
    4.5 砂浆的热膨胀试验结果及分析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线膨胀率试验结果及分析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线膨胀系数计算结果及分析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砂浆热膨胀性能机理分析第62-63页
    4.6 混凝土的热膨胀试验结果及分析第63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线膨胀率试验结果及分析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线膨胀系数计算结果及分析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混凝土热膨胀性能机理分析第65-67页
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第67-71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67-68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68-71页
参考文献第71-75页
附录第75-79页
致谢第79-81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1页

论文共8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双向循环应力作用下黄土强度特性试验研究
下一篇:贫水地区城市生态驳岸设计方法研究--以黄土高原景观项目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