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主要符号表 | 第11-13页 |
1 绪论 | 第13-29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现有的脱碳技术 | 第14-18页 |
1.2.1 吸附法 | 第15页 |
1.2.2 吸收法 | 第15-16页 |
1.2.3 低温蒸馏法 | 第16页 |
1.2.4 膜分离法 | 第16-17页 |
1.2.5 膜吸收法 | 第17-18页 |
1.3 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吸收 CO_2技术 | 第18-19页 |
1.3.1 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吸收 CO_2技术的特点 | 第18-19页 |
1.3.2 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分类 | 第19页 |
1.4 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吸收 CO_2研究进展 | 第19-27页 |
1.4.1 系统工艺 | 第19-26页 |
1.4.2 气液两相操作参数 | 第26-27页 |
1.5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27-28页 |
1.6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2 物理模型、数学模型和反应动力学 | 第29-37页 |
2.1 物理模型 | 第29-30页 |
2.2 数学模型 | 第30-32页 |
2.2.1 管程 | 第30-31页 |
2.2.2 膜内 | 第31-32页 |
2.2.3 壳程 | 第32页 |
2.3 反应动力学 | 第32-33页 |
2.4 模型验证 | 第33-35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3 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吸收 CO_2数值研究 | 第37-53页 |
3.1 操作参数影响 | 第37-46页 |
3.1.1 原料气流速 | 第37-40页 |
3.1.2 吸收剂流速 | 第40页 |
3.1.3 原料气中 CO_2浓度 | 第40-42页 |
3.1.4 吸收剂浓度 | 第42-43页 |
3.1.5 气体温度 | 第43-45页 |
3.1.6 液体温度 | 第45-46页 |
3.2 膜结构特性影响 | 第46-52页 |
3.2.1 膜丝壁厚 | 第46-48页 |
3.2.2 膜丝内径 | 第48页 |
3.2.3 膜丝长度 | 第48-49页 |
3.2.4 膜丝表面孔隙率 | 第49-50页 |
3.2.5 膜丝曲折因子 | 第50-51页 |
3.2.6 组件内的膜丝填充密度 | 第51-52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4 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吸收 CO_2实验系统及方法 | 第53-61页 |
4.1 实验系统设计及实验设备简介 | 第53-59页 |
4.1.1 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吸收 CO_2系统设计 | 第53-55页 |
4.1.2 设备简介 | 第55-59页 |
4.2 实验试剂 | 第59页 |
4.3 实验方法 | 第59-6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5 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吸收 CO_2实验研究 | 第61-73页 |
5.1 单一吸收剂脱碳实验 | 第61-65页 |
5.1.1 超纯水实验与模拟结果对比 | 第62页 |
5.1.2 气体流速 | 第62-63页 |
5.1.3 吸收剂流速 | 第63-64页 |
5.1.4 原料气中 CO_2体积分数 | 第64-65页 |
5.1.5 吸收剂的浓度 | 第65页 |
5.2 混合吸收剂脱碳实验 | 第65-71页 |
5.2.1 DEA+EDA 混合吸收剂 | 第66-67页 |
5.2.2 DEA+PZ 混合吸收剂 | 第67-68页 |
5.2.3 MEA +EDA 混合吸收剂 | 第68-69页 |
5.2.4 MEA +PZ 混合吸收剂 | 第69-70页 |
5.2.5 四种混合吸收剂对比 | 第70-71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71-73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73-77页 |
6.1 主要工作与结论 | 第73-74页 |
6.2 展望 | 第74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7页 |
附录 | 第87页 |
A.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| 第87页 |
B.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