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目录 | 第6-9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9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纳米荧光标记物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 新型多色荧光纳米标记物 | 第11-12页 |
1.4 上转换荧光成像标记物 | 第12-13页 |
1.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| 第13-16页 |
第二章 燃烧法制备单斜相 Gd_2O_3:Bi~(3+)蓝色荧光粉 | 第16-25页 |
2.1 引言 | 第16-17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17-18页 |
2.2.1 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17页 |
2.2.2 实验内容 | 第17-18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8-24页 |
2.3.1 样品的物相分析 | 第18-19页 |
2.3.2 样品的发光性质 | 第19-22页 |
2.3.3 制备条件对单斜相 Gd_2O_3:Bi~(3+)发光性质及其形貌的影响 | 第22-24页 |
2.4 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多色荧光纳米标记物 Gd_2O_3:Bi~(3+),Eu~(3+)/Sm~(3+)的燃烧法制备及其发光性质研究 | 第25-39页 |
3.1 引言 | 第25页 |
3.2 实验 | 第25-27页 |
3.2.1 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25-26页 |
3.2.2 实验内容 | 第26-27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7-38页 |
3.3.1 样品的物相分析 | 第27-28页 |
3.3.2 Gd_2O_3:Bi+3的发光性质 | 第28-29页 |
3.3.3 Gd_2O_3:Bi~(3+),Eu~(3+)/Sm~(3+)的红光性质 | 第29-33页 |
3.3.4 Bi~(3+)、Eu~(3+)/Sm~(3+)的掺杂量对 Gd_2O_3:Bi~(3+),Eu~(3+)/Sm~(3+)发光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3.3.5 Gd_2O_3:Bi~(3+),Eu~(3+)/Sm~(3+)的荧光寿命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3.6 多色荧光纳米颗粒的性质 | 第36-38页 |
3.4 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纳米单斜相 Gd_2O_3:Bi~(3+),Nd~(3+)/Yb~(3+)的燃烧法制备和近红外发光 | 第39-47页 |
4.1 引言 | 第39-40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40页 |
4.2.1 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40页 |
4.2.2 实验内容 | 第40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0-46页 |
4.3.1 样品的物相分析 | 第40-41页 |
4.3.2 Gd_2O_3: Bi~(3+),Nd~(3+)/Yb~(3+)的近红外发光性质 | 第41-43页 |
4.3.3 Gd_2O_3:Bi~(3+),Nd~(3+)/Yb~(3+)的可见区荧光性质 | 第43-44页 |
4.3.4 Bi~(3+)、Nd~(3+)/Yb~(3+)的掺杂量对 Gd_2O_3:Bi~(3+),Nd~(3+)/Yb~(3+)近红外发光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4.3.5 Gd_2O_3:Bi~(3+),Nd~(3+)/Yb~(3+)的荧光寿命分析 | 第45-46页 |
4.4 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五章 Ca_2SnO_4:Gd~(3+),Sm~(3+)电子俘获型近红外转可见光上转换材料 | 第47-64页 |
5.1 引言 | 第47-48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48-50页 |
5.2.1 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48-49页 |
5.2.2 实验内容 | 第49-50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0-63页 |
5.3.1 结构表征 | 第50页 |
5.3.2 样品 Ca_2SnO_4:Sm~(3+)的激发及发射光谱性能 | 第50-52页 |
5.3.3 样品 Ca_2SnO_4:Sm~(3+)的余辉衰减曲线 | 第52-53页 |
5.3.4 Gd~(3+)掺入对样品 Ca_2SnO_4:Sm~(3+)光学性能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5.3.5 样品的上转换发光性能 | 第55-57页 |
5.3.6 样品与其他电子俘获型光转换材料的光激励发光的对比 | 第57-61页 |
5.3.7 样品的上转换发光机理的研究 | 第61-63页 |
5.4 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4-66页 |
6.1 结论 | 第64-65页 |
6.2 展望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8页 |
附录 | 第7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8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