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0-15页 |
1.1 背景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乡村旅游动态 | 第10-12页 |
1.2.1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动态 | 第10-11页 |
1.2.2 我国乡村旅游研究动态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2-13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1.4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4.1 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1.4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乡村旅游的定义、特征及开发原则 | 第15-18页 |
2.1 乡村旅游的定义 | 第15页 |
2.2 乡村旅游的特征 | 第15-16页 |
2.2.1 乡村旅游具有参与性 | 第15页 |
2.2.2 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具有独特性 | 第15页 |
2.2.3 乡村旅游活动形式具有多样性 | 第15页 |
2.2.4 乡村旅游具有季节性 | 第15-16页 |
2.2.5 乡村旅游客源具有广泛性 | 第16页 |
2.2.6 乡村旅游具有可持续性 | 第16页 |
2.3 开发乡村旅游的原则 | 第16-18页 |
2.3.1 生态保护性原则 | 第16页 |
2.3.2 可持续发展原则 | 第16页 |
2.3.3 突出个性化原则 | 第16-17页 |
2.3.4 市场导向性原则 | 第17页 |
2.3.5 可操作性原则 | 第17-18页 |
第三章 铜川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| 第18-32页 |
3.1 铜川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| 第18-31页 |
3.1.1 铜川市发展乡村旅游人文自然特点阐述 | 第19-20页 |
3.1.2 铜川乡村旅游的前期准备 | 第20-27页 |
3.1.3 铜川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| 第27-30页 |
3.1.4 铜川乡村旅游发展突出成效 | 第30-31页 |
3.2 铜川市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| 第31-32页 |
3.2.1 乡村旅游项目发展规划滞后 | 第31页 |
3.2.2 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小 | 第31页 |
3.2.3 管理和服务水平还不到位 | 第31页 |
3.2.4 旅游基本要素设施配备不完善 | 第31页 |
3.2.5 表现形式单一 | 第31-32页 |
第四章 铜川市乡村旅游的 SWOT 分析 | 第32-36页 |
4.1 铜川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(Strengths) | 第32-33页 |
4.1.1 交通便利,区域优势明显 | 第32页 |
4.1.2 资源基础良好,潜力巨大 | 第32-33页 |
4.2 铜川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弱势(Weaknesses) | 第33-34页 |
4.2.1 铜川市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小 | 第33页 |
4.2.2 铜川市乡村旅游表现形式单一 | 第33页 |
4.2.3 铜川市乡村旅游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还不到位 | 第33页 |
4.2.4 铜川市乡村旅游基本要素设施配备不完善 | 第33-34页 |
4.3 铜川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(Opportunities) | 第34-35页 |
4.3.1 全民休闲时代的到来 | 第34页 |
4.3.2 回归自然、体验田园生活的需求 | 第34页 |
4.3.3 铜川市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大力支持 | 第34页 |
4.3.4 出行工具的普及——私家车的快速增加 | 第34-35页 |
4.4 铜川市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挑战(Threats) | 第35-36页 |
4.4.1 来自铜川市周围其它地区乡村旅游的挑战 | 第35页 |
4.4.2 来自乡村旅游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破坏的挑战 | 第35-36页 |
第五章 铜川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| 第36-43页 |
5.1 统筹兼顾,改善乡村游项目发展规划滞后现状 | 第36-37页 |
5.2 发展乡村游规模,加大宣传推广 | 第37-38页 |
5.2.1 加大产业融合发展力度,扩大乡村游项目规模 | 第37页 |
5.2.2 加强乡村旅游宣传推广,扩大影响力 | 第37-38页 |
5.3 创新管理模式,提高服务水平 | 第38-40页 |
5.3.1 创新乡村旅游管理机制 | 第38-39页 |
5.3.2 强化人才培训,提高服务水平 | 第39-40页 |
5.4 夯实基础,着力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| 第40-41页 |
5.5 突出创意,丰富乡村旅游形式 | 第41-43页 |
5.5.1 突出创意,着力打造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| 第41页 |
5.5.2 做好乡村旅游特色商品开发 | 第41-42页 |
5.5.3 积极接纳新事物,推广智慧旅游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致谢 | 第45-46页 |
个人简介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