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9-24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钢的强化 | 第10-12页 |
1.2.1 合金强化 | 第10-11页 |
1.2.2 热处理强化 | 第11-12页 |
1.3 珠光体转变 | 第12-13页 |
1.4 贝氏体转变 | 第13-15页 |
1.5 马氏体转变 | 第15-21页 |
1.5.1 淬火—碳分配工艺 | 第15-18页 |
1.5.2 淬火-碳分配-回火工艺 | 第18-20页 |
1.5.3 Q&P 与 Q-P-T 工艺的理论基础 | 第20-21页 |
1.6 超高强度钢的设计 | 第21-22页 |
1.7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22-24页 |
第2章 实验方法与设备 | 第24-27页 |
2.1 实验用钢的准备 | 第24页 |
2.2 金相观察 | 第24页 |
2.2.1 金相样品制备 | 第24页 |
2.2.2 金相观察设备 | 第24页 |
2.3 显微硬度测量 | 第24-25页 |
2.4 XRD 测量原理及计算方法 | 第25-27页 |
第3章 CO 和 AL 对高碳钢连续冷却转变及组织性能的影响 | 第27-39页 |
3.1 前言 | 第27页 |
3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7-28页 |
3.3 显微组织与 CCT 曲线 | 第28-35页 |
3.3.1 热膨胀曲线 | 第28-31页 |
3.3.2 显微组织 | 第31-32页 |
3.3.3 CCT 曲线的绘制 | 第32-35页 |
3.4 珠光体片层间距和硬度 | 第35-36页 |
3.5 讨论 | 第36-38页 |
3.5.1 Co 和 Al 元素对珠光体组织和片层间距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5.2 Co 和 Al 合金对珠光体转变动力学和热力学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3.6 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4章 CO 和 AL 对淬火-碳分配工艺及组织性能的影响 | 第39-51页 |
4.1 前言 | 第39页 |
4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9页 |
4.3 显微组织 | 第39-46页 |
4.3.1 TTT 曲线 | 第39-41页 |
4.3.2 组织观察 | 第41-46页 |
4.4 残留奥氏体含量 | 第46-48页 |
4.5 维氏硬度 | 第48-49页 |
4.6 讨论 | 第49-50页 |
4.7 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5章 主要结论、创新和有待进一步完成的工作 | 第51-53页 |
5.1 主要结论 | 第51页 |
5.2 创新点 | 第51-52页 |
5.3 有待继续的工作 | 第52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9页 |
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