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理论与技术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概论 | 第10-11页 |
1.2 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1.3 系统特点及应用领域 | 第12-14页 |
1.4 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| 第14页 |
1.5 系统中关键问题 | 第14-18页 |
1.6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2 松耦合变压器建模分析及测试方法 | 第19-27页 |
2.1 紧耦合变压器 | 第19-21页 |
2.1.1 理想变压器 | 第19-20页 |
2.1.2 含有励磁电感的紧耦合变压器 | 第20-21页 |
2.2 松耦合变压器 | 第21-24页 |
2.2.1 漏感模型 | 第22-23页 |
2.2.2 互感模型 | 第23-24页 |
2.3 松耦合变压器测量方法 | 第24-26页 |
2.4 本章总结 | 第26-27页 |
3 初次级补偿拓扑结构分析 | 第27-43页 |
3.1 谐振电路 | 第27-31页 |
3.1.1 串联谐振 | 第27-28页 |
3.1.2 并联谐振 | 第28-31页 |
3.2 双边补偿拓扑结构 | 第31-35页 |
3.2.1 次级补偿 | 第31-33页 |
3.2.2 初级补偿 | 第33-35页 |
3.3 串串补偿和串并补偿负载特性分析 | 第35-38页 |
3.3.1 串串补偿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3.2 串并补偿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4 仿真分析 | 第38-40页 |
3.5 频率分叉分析 | 第40-42页 |
3.5.1 初级阻抗角的确定 | 第40-41页 |
3.5.2 发生频率分叉条件的推导 | 第41-42页 |
3.6 本章总结 | 第42-43页 |
4 主电路设计和参数计算 | 第43-62页 |
4.1 主电路拓扑结构图 | 第43-44页 |
4.2 参数计算 | 第44-53页 |
4.2.1 防雷电路 | 第44页 |
4.2.2 电磁干扰滤波器(EMI) | 第44-45页 |
4.2.3 防浪涌电路 | 第45-46页 |
4.2.4 整流桥参数计算 | 第46-47页 |
4.2.5 输入滤波电容 | 第47-48页 |
4.2.6 功率器件型号选取 | 第48-50页 |
4.2.7 次级高频整流二极管选取 | 第50页 |
4.2.8 次级滤波电容的选取 | 第50页 |
4.2.9 BUCK斩波电路续流二极管的选择 | 第50页 |
4.2.10 输出滤波电感的选择 | 第50-52页 |
4.2.11 输出滤波电容的选择 | 第52-53页 |
4.3 电流采样互感器的计算与设计 | 第53-55页 |
4.4 松耦合变压器设计 | 第55-58页 |
4.4.1 变压器磁芯选择 | 第55-56页 |
4.4.2 初次级电感和补偿电容的计算 | 第56-57页 |
4.4.3 变压器制作 | 第57-58页 |
4.5 辅助电源设计 | 第58-61页 |
4.5.1 辅助电源的工作原理 | 第59页 |
4.5.2 相关参数计算 | 第59-61页 |
4.6 本章总结 | 第61-62页 |
5 控制电路的设计 | 第62-78页 |
5.1 主电路的工作过程及软开关 | 第62-65页 |
5.2 相位补偿电路 | 第65-66页 |
5.3 频率跟踪电路 | 第66-68页 |
5.3.1 CD4046核心电路设计 | 第66-67页 |
5.3.2 电源启动 | 第67页 |
5.3.3 工作状态指示 | 第67-68页 |
5.4 死区生成电路 | 第68页 |
5.5 电平转换电路 | 第68-69页 |
5.6 驱动电路 | 第69-73页 |
5.6.1 全桥逆变驱动 | 第70-72页 |
5.6.2 BUCK斩波电路驱动 | 第72-73页 |
5.7 BUCK稳压PWM控制器 | 第73-76页 |
5.8 过压过流保护电路 | 第76-77页 |
5.9 本章总结 | 第77-78页 |
6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78-83页 |
6.1 初级电路PCB图 | 第78-79页 |
6.2 次级电路PCB图 | 第79页 |
6.3 调试结果实验图 | 第79-83页 |
7 总结展望 | 第83-84页 |
7.1 全文工作总结 | 第83页 |
7.2 进一步工作展望 | 第83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7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7-88页 |
致谢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