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引言 | 第12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现状与存在不足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本文创新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4页 |
1.3.2 本文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1.4 本文以下的结构安排 | 第15-17页 |
2 文献回顾 | 第17-22页 |
2.1 可交换债券相关研究 | 第17-20页 |
2.1.1 可交换债券发行动机相关研究 | 第17-18页 |
2.1.2 可交换债券发行作用相关研究 | 第18-20页 |
2.2 国有资本优化配置相关研究 | 第20-21页 |
2.3 已有研究文献评论 | 第21-22页 |
3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| 第22-29页 |
3.1 可交换债券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2-25页 |
3.1.1 可交换债券的定义 | 第22-23页 |
3.1.2 可交换债券的特征 | 第23页 |
3.1.3 可交换债券与其他融资工具的区别 | 第23-25页 |
3.2 国有资本流动平台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5-27页 |
3.2.1 国有资本流动平台的定义 | 第26页 |
3.2.2 国有资本流动平台的功能定位 | 第26-27页 |
3.3 理论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3.1 可交换债券与信息不对称理论 | 第27页 |
3.3.2 可交换债券与公司治理理论 | 第27-28页 |
3.3.3 国有资本优化配置与委托代理理论 | 第28-29页 |
4 国盛集团案例概况与研究方法 | 第29-38页 |
4.1 案例背景概述 | 第29-31页 |
4.1.1 上海国企改革背景 | 第29-30页 |
4.1.2 我国可交换债券发展情况 | 第30-31页 |
4.2 国盛集团基本情况概述 | 第31-34页 |
4.2.1 国盛集团简介 | 第31-32页 |
4.2.2 整体财务状况 | 第32-33页 |
4.2.3 国有资本流动平台运营模式 | 第33-34页 |
4.3 国盛集团发行可交换债券概述 | 第34-35页 |
4.4 案例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| 第35-38页 |
4.4.1 案例研究方法 | 第35-36页 |
4.4.2 数据资料来源 | 第36页 |
4.4.3 案例研究设计 | 第36-38页 |
5 国盛集团发行可交换债券案例分析 | 第38-66页 |
5.1 国盛集团发行可交换债券原因分析 | 第38-40页 |
5.1.1 改善国盛集团债务结构 | 第38-39页 |
5.1.2 国盛集团资本运作需求 | 第39-40页 |
5.2 国盛集团利用可交换债券进行资本优化配置分析 | 第40-52页 |
5.2.1 接收上市公司划转股权 | 第40-41页 |
5.2.2 发行可交换债券变现 | 第41-42页 |
5.2.3 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| 第42-44页 |
5.2.4 参与其他上市公司定增 | 第44-51页 |
5.2.5 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 | 第51-52页 |
5.3 可交换债券对国有资本优化配置的影响机制分析 | 第52-57页 |
5.3.1 发行主体角度 | 第52-54页 |
5.3.2 标的公司角度 | 第54-55页 |
5.3.3 国有资本角度 | 第55-57页 |
5.4 可交换债券对国有资本优化配置的影响效果分析 | 第57-64页 |
5.4.1 国盛集团补充流动资金财务效果分析 | 第57-59页 |
5.4.2 国盛集团投资企业收益分析 | 第59-61页 |
5.4.3 上海建工市场反应分析 | 第61-62页 |
5.4.4 上海建工股权结构分析 | 第62-64页 |
5.5 案例讨论 | 第64-66页 |
5.5.1 实现资本优化配置工具创新 | 第64页 |
5.5.2 实现股权多元化方式创新 | 第64-66页 |
6 研究结论与启示 | 第66-68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66-67页 |
6.2 案例启示 | 第67页 |
6.3 本文不足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0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0-72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