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.1 离散单元模型形状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2 离散元接触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6页 |
1.4 论文组织结构 | 第16-17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颗粒离散单元法基本原理 | 第18-28页 |
2.1 接触颗粒的搜索 | 第18-19页 |
2.2 接触检测方法 | 第19-20页 |
2.3 颗粒接触模型 | 第20-22页 |
2.3.1 硬球模型 | 第20-21页 |
2.3.2 软球模型 | 第21-22页 |
2.4 颗粒接触力的计算方法 | 第22-24页 |
2.5 动态松弛法求解过程 | 第24-25页 |
2.6 运动方程求解 | 第25-26页 |
2.7 离散单元法的总体流程 | 第26-27页 |
2.8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基于 supershape 曲面颗粒离散元接触算法 | 第28-54页 |
3.1 基于 supershape 曲面离散元模型建立 | 第28-37页 |
3.1.1 离散元模型形状概述 | 第28-29页 |
3.1.2 supershape 曲面标准形状方程 | 第29-31页 |
3.1.3 supershape 曲面一般方程 | 第31-34页 |
3.1.4 欧拉角对 supershape 曲面模型优化 | 第34-37页 |
3.2 预接触检测算法 | 第37-43页 |
3.2.1 包围盒技术概述 | 第38-40页 |
3.2.2 supershape 曲面颗粒包围盒建立 | 第40-41页 |
3.2.3 supershape 曲面间预接触检测算法 | 第41-42页 |
3.2.4 supershape 曲面颗粒与边界平面预接触检测算法 | 第42-43页 |
3.3 精确接触检测算法 | 第43-52页 |
3.3.1 精确接触检测算法概述 | 第43-45页 |
3.3.2 基于 supershape 曲面几何势计算方法 | 第45-48页 |
3.3.3 最内点的计算方法 | 第48-50页 |
3.3.4 supershape 曲面颗粒间精确接触检测算法 | 第50-51页 |
3.3.5 supershape 曲面颗粒与边界平面精确接触检测算法 | 第51-52页 |
3.4 基于 supershape 曲面离散元接触算法流程 | 第52-5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四章 算法设计与实验验证 | 第54-70页 |
4.1 算法实现 | 第54-56页 |
4.2 supershape 曲面颗粒与边界平面接触算法实例验证 | 第56-61页 |
4.2.1 supershape 曲面模拟球体颗粒 | 第56-57页 |
4.2.2 supershape 曲面模拟椭球颗粒 | 第57-59页 |
4.2.3 supershape 曲面模拟方形颗粒 | 第59-61页 |
4.3 supershape 曲面颗粒间接触算法算例验证 | 第61-66页 |
4.3.1 supershape 曲面模拟椭球颗粒 | 第61-64页 |
4.3.2 supershape 曲面模拟方形颗粒 | 第64-66页 |
4.4 算法计算效率分析 | 第66-6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70-72页 |
5.1 本文的结论 | 第70页 |
5.2 本文的创新点 | 第70-71页 |
5.3 后续可研究与改进之处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附件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