陌生化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引言 | 第8页 |
一、 “陌生化”理论的产生及拓展 | 第8-10页 |
1、 什克洛斯基及其陌生化 | 第8-9页 |
2、 布莱希特“间离效果” | 第9-10页 |
二、 电影艺术中色彩的陌生化运用 | 第10-16页 |
1、 强烈的象征与暗示 | 第10-12页 |
2、 色彩映射出的民族性 | 第12-15页 |
(1)历史与传统的反思 | 第12-13页 |
(2)女性地位的映射 | 第13-14页 |
(3)民族的世界性 | 第14页 |
(4)民族的“色彩性 | 第14-15页 |
3、 强化电影的风格 | 第15-16页 |
(1)风格 | 第15页 |
(2)电影风格的影响因素 | 第15-16页 |
三、 电影艺术中蒙太奇手法的陌生化 | 第16-22页 |
1、 引起悬念,营造气氛 | 第17-19页 |
2、 缺乏连贯,节奏跳跃 | 第19-20页 |
3、 强烈对比 | 第20-21页 |
4、 内在隐藏,外在表现 | 第21-22页 |
四、 电影艺术中长镜头的运用 | 第22-28页 |
1、 长镜头的作用 | 第23-24页 |
2、 镜头光影的巧妙运用 | 第24-25页 |
3、 镜头下视角的运用 | 第25-28页 |
(1)儿童视角的运用 | 第25-26页 |
(2)女性视角的运用 | 第26-27页 |
(3)男性视角的运用 | 第27-28页 |
(4)普通视角的运用 | 第28页 |
五、 陌生化过程中合适的“度”的把握 | 第28-30页 |
1、 陌生化与亲近化 | 第28-29页 |
2、 合适“度”的把握 | 第29-30页 |
结语 | 第30-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1-32页 |
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32-33页 |
致谢 | 第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