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化工机械与仪器、设备论文--化工过程用机械与设备论文--加热、冷却机械论文

新型凹坑凸胞板式换热器传热与流阻性能的数值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1 绪论第11-21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2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板式换热器的研究进展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关于凹坑凸胞结构的研究进展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国内外研究进展汇总和课题设想第19-20页
    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第20-21页
2 凹坑凸胞板式换热器数值计算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第21-35页
    2.1 几何模型第21-23页
    2.2 数学模型第23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基本假设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基本控制方程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湍流模型选取与近壁面处理第24-28页
    2.3 边界条件第28-30页
    2.4 网格划分与考核第30-31页
    2.5 凹坑凸胞板式换热器的性能评价方法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已有的性能评价方法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板式换热器的性能评价方法第33-34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4-35页
3 球面凹坑凸胞传热单元的性能研究第35-51页
    3.1 传热单元的几何参数与计算工况第35-36页
    3.2 数值模拟结果的场态分析第36-40页
    3.3 各参数对球面凹坑凸胞传热单元的影响第40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凹坑凸胞高度对传热单元的影响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凹坑凸胞直径对传热单元的影响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凹坑凸胞横向间距对传热单元的影响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凹坑凸胞纵向间距对传热单元的影响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流道高度对传热单元的影响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上下板凹坑凸胞的纵向间距对传热单元的影响第48-49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49-51页
4 新型凹坑凸胞传热单元的性能研究第51-62页
    4.1 梭型凹坑凸胞传热单元的性能研究第51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模型的提出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几何模型和边界条件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数值模拟结果的场态分析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梭型凹坑凸胞梭角与高度对传热单元的影响第54-55页
    4.2 重叠凹坑凸胞传热单元的性能研究第55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模型的提出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几何模型与边界条件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数值模拟结果的场态分析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小凹坑凸胞高度对传热单元的影响第58-59页
    4.3 三种模型的对比分析第59-61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61-62页
5 总结与展望第62-64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62-63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63-64页
参考文献第64-67页
致谢第67页

论文共6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SPS烧结AlN/MgO/La2O3复合掺杂多晶Si3N4透明陶瓷
下一篇:非计量碳化钛衍生碳的微观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