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政治理论论文--政治学史、政治思想史论文--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

抗战以来(1937-1949)张澜政治思想转变研究

内容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导论第10-16页
    一、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问题的提出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研究的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二、研究综述第11-13页
    三、研究框架第13-14页
    四、研究方法、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研究方法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研究重难点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研究创新点第15-16页
第一章 张澜政治思想变化的历史背景第16-20页
    一、抗战以来中国的政治环境第16-17页
    二、抗战以来中国的经济环境第17-18页
    三、抗战以来中国的文化环境第18-20页
第二章 抗战以来张澜政治思想的变化第20-40页
    一、抗战时期的政治思想第20-2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抗战前期主张积极抗战,致力于抗日救亡运动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抗战中期主张“民主、团结、抗战”,实行民主政治第21-2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抗战后期主张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第27-28页
    二、抗战胜利后至民盟解散前的政治思想第28-3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抗战胜利后中国各方的政治主张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力主和平民主并为此积极奔走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倡导政治民主化、军队国家化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与中共一致反对国民党召开伪国大第33-34页
    三、民盟解散后的政治思想第34-4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与国民党的迫害做斗争,领导民盟重新出发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拒绝调停,做统战工作,坚定地站在中国共产党一方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参加新政协,与中国共产党共建新中国第39-40页
第三章 抗战以来张澜政治思想转变的原因第40-50页
    一、外部原因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正确及行动的有力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民主党派自身的特点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与中国共产党的接触和沟通第43-45页
    二、内部因素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早期的人生经历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爱国爱民的情怀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执著追求民主的精神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与时俱进的品质第49-50页
第四章 张澜政治思想转变的启示第50-54页
    一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发扬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第50-51页
    二、在多党合作中,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第51-54页
结语第54-55页
参考文献第55-58页
致谢第58页

论文共5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多民族国家内非主体民族与国家关系研究
下一篇:洛阳市西工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