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、目的及意义 | 第9-11页 |
一、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二、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三、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一、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二、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内容结构 | 第15-17页 |
一、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二、 内容结构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| 第17-33页 |
第一节 学科理论 | 第17-20页 |
一、 生命周期理论 | 第17-18页 |
二、 认知心理学理论 | 第18-19页 |
三、 民族学理论 | 第19页 |
四、 市场学理论 | 第19-20页 |
第二节 旅游资源显性化理论 | 第20-33页 |
一、 旅游资源显性化概念 | 第20-21页 |
二、 相关概念辨析 | 第21-24页 |
三、 旅游资源显性化原则 | 第24-25页 |
四、 旅游资源显性化动力 | 第25-28页 |
五、 旅游资源显性化机制 | 第28-33页 |
第三章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地旅游资源赋存分析 | 第33-50页 |
第一节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地概况 | 第33-36页 |
一、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 | 第33-34页 |
二、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地分布 | 第34-35页 |
三、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地特点 | 第35-36页 |
第二节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地旅游资源赋存现状 | 第36-40页 |
一、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地旅游资源显隐转化历程 | 第36-38页 |
二、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地旅游资源赋存现状 | 第38-40页 |
第三节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地旅游资源显性化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| 第40-50页 |
一、 资源因素 | 第41-44页 |
二、 市场因素 | 第44-47页 |
三、 环境因素 | 第47-48页 |
四、 其他因素 | 第48-50页 |
第四章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地旅游资源显性化机制 | 第50-65页 |
第一节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地旅游资源显性化原则 | 第50-53页 |
一、 以显性化促进资源保护 | 第50-51页 |
二、 尊重民族情感 | 第51页 |
三、 以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为重点 | 第51-52页 |
四、 保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本真性 | 第52-53页 |
第二节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地旅游资源显性化动力 | 第53-58页 |
一、 民族政策的完善落实 | 第53页 |
二、 政府组织培训宣传,加强区域合作 | 第53-54页 |
三、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市场的扩大 | 第54-55页 |
四、 旅游者认知程度的加深 | 第55-56页 |
五、 技术力量的支持 | 第56-58页 |
第三节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地旅游资源显性化机制 | 第58-65页 |
一、 建立旅游资源监测识别系统 | 第58-60页 |
二、 完善旅游资源保护系统 | 第60-61页 |
三、 对旅游资源不当隐性化问责 | 第61-63页 |
四、 旅游资源显性化激励措施 | 第63-65页 |
结论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附表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地旅游资源显性化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| 第69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