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儿童文学论文

教育人类学视野下凉山彝族童谣功能再思考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1 绪论第10-22页
    1.1 选题缘起及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相关研究综述第11-19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9页
    1.4 研究资料说明第19-22页
2 凉山彝族童谣的当代生存语境第22-37页
    2.1 社会变迁对童谣的影响第22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民俗场的消逝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学校教育的进入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童年生活的改变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族群文化的互动第27-29页
    2.2 凉山彝族童谣的当代表现形式第29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文学资料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教学素材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音乐作品第33-37页
3 凉山彝族童谣的教育内容第37-53页
    3.1 常识类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自然现象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自然名物第38-39页
    3.2 民族文化第39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历史文化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伦理观念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生活智慧第43-45页
    3.3 地域文化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生产经验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地方习俗第47-50页
    3.4 时代文化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时政宣传歌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歌颂新生活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孤儿歌第51-53页
4 凉山彝族童谣的教育特点第53-65页
    4.1 童谣的音乐性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戏耍声音的儿童天性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童谣自然的韵律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童谣灵活的节奏第56-57页
    4.2 童谣的情境性第57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亲子互动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同伴玩耍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自娱自乐第61页
    4.3 童谣的游戏性第61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童谣本质的游戏精神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寓教于乐的游戏体验第63-65页
5 凉山彝族童谣的教育功能第65-82页
    5.1 儿童语言启蒙第65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训练语言发音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丰富语言词汇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感知诗意语境第69-72页
    5.2 儿童心智培养第72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提升认知能力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培养审美趣味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树立规则意识第74-76页
    5.3 民族文化传承第76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传习民族语言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传承地方风俗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传递价值观念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传留民族历史第81-82页
6 凉山彝族童谣新时期的传承策略第82-97页
    6.1 当地幼儿教育现状第83-9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教材偏离民族文化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教辅资料脱离生活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教学活动缺乏教具第89-90页
    6.2 童谣在地方课程中的开发第90-9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乡土教材编写第90-9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师资队伍培训第92-94页
    6.3 童谣教辅产品开发第94-9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童谣图书编写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数字产品研发第95-97页
结语第97-100页
参考文献第100-103页
致谢第103-104页

论文共10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身体视阈下的晚唐诗歌研究
下一篇:方世举《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》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