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1.4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2-14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2-14页 |
1.5 研究框架 | 第14-15页 |
2 地域传统文化与中小学校园景观设计的相关概述 | 第15-20页 |
2.1 地域传统文化相关概述 | 第15-16页 |
2.1.1 地域传统文化的定义 | 第15页 |
2.1.2 地域传统文化的构成元素 | 第15页 |
2.1.3 地域传统文化的特征 | 第15-16页 |
2.2 中小学校园景观设计的相关概述 | 第16-19页 |
2.2.1 中小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 | 第16页 |
2.2.2 中小学校园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 | 第16-19页 |
2.3 地域传统文化与中小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关系 | 第19-20页 |
3 地域传统文化下的中小学校园景观设计 | 第20-24页 |
3.1 设计基本原则 | 第20-21页 |
3.1.1 教育优先原则 | 第20页 |
3.1.2 以人为本原则 | 第20页 |
3.1.3 个性化原则 | 第20页 |
3.1.4 与时俱进原则 | 第20-21页 |
3.1.5 可持续发展原则 | 第21页 |
3.2 设计表现方法 | 第21-22页 |
3.2.1 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| 第21页 |
3.2.2 色彩应用的美观性 | 第21页 |
3.2.3 活动空间的多样性 | 第21-22页 |
3.2.4 校园景观的文化性 | 第22页 |
3.2.5 景观设计的参与性 | 第22页 |
3.3 校园景观的使用群体分析 | 第22-24页 |
3.3.1 中小学生群体特征分析 | 第22-23页 |
3.3.2 中小学教师群体特征分析 | 第23页 |
3.3.3 中小学校园景观对师生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4 国内外优秀校园景观设计案例 | 第24-27页 |
4.1 国外校园景观设计案例——英国OldFord小学 | 第24-25页 |
4.2 国外校园景观设计案例——挪威耶尔吕姆中学 | 第25-26页 |
4.3 国内校园景观设计案例——江苏省南菁中学新校区 | 第26-27页 |
5 设计实践—地域传统文化在河南省实验学校林州校区校园景观中的设计分析. | 第27-48页 |
5.1 项目概况 | 第27页 |
5.1.1 学校概况 | 第27页 |
5.1.2 校园文化 | 第27页 |
5.2 前期调研分析 | 第27-33页 |
5.2.1 区位分析 | 第27-28页 |
5.2.2 校园现状分析 | 第28-30页 |
5.2.3 问卷调查分析 | 第30-33页 |
5.3 项目设计目标 | 第33页 |
5.4 项目设计构思 | 第33-34页 |
5.4.1 以“明德、启智、成长”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构思 | 第33页 |
5.4.2 以“红旗渠精神”为支撑的地域文化景观设计构思 | 第33-34页 |
5.4.3 以“参与性”为前提的景观节点设计构思 | 第34页 |
5.4.4 以“趣味性”为中心的景观小品设计构思 | 第34页 |
5.5 校园景观规划 | 第34-39页 |
5.5.1 总布局分析 | 第34-38页 |
5.5.2 植物绿化分析 | 第38页 |
5.5.3 交通流线分析 | 第38-39页 |
5.5.4 地面铺装分析 | 第39页 |
5.6 校园景观设计分析 | 第39-47页 |
5.6.1 “红旗渠精神”阳光步道 | 第39-41页 |
5.6.2 “甲骨文元素”读书亭 | 第41-42页 |
5.6.3 “太行山风情”景观墙 | 第42-43页 |
5.6.4 “甲骨文元素”校前广场 | 第43-44页 |
5.6.5 “剪叶”户外交流区 | 第44-46页 |
5.6.6 “森林其境”小农场 | 第46-47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结论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