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1 前言 | 第11-18页 |
1.1 LM的生物学特性 | 第11页 |
1.1.1 LM的形态结构 | 第11页 |
1.1.2 LM的生化特征 | 第11页 |
1.2 LM的毒力因子 | 第11-14页 |
1.2.1 LM的致病机理 | 第11-12页 |
1.2.2 LM的毒力因子级 | 第12-13页 |
1.2.3 LM表面蛋白InlA和InlB | 第13页 |
1.2.4 InlA介导的LM内化途径(InlA/E-cad) | 第13-14页 |
1.3 LM的检测方法 | 第14-17页 |
1.3.1 传统的分离鉴定 | 第14页 |
1.3.2 免疫学检测方法 | 第14-16页 |
1.3.3 分子生物学检测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17-18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8-26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18-20页 |
2.1.1 病毒株及主要实验材料 | 第18页 |
2.1.2 载体与质粒 | 第18页 |
2.1.3 实验动物 | 第18页 |
2.1.4 引物设计与合成 | 第18页 |
2.1.5 主要试剂 | 第18-19页 |
2.1.6 主要溶液配制 | 第19页 |
2.1.7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| 第19-20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0-26页 |
2.2.1 InlA基因的获得 | 第20-22页 |
2.2.2 重组原核表达载体的阳性重组质粒的鉴定 | 第22-23页 |
2.2.3 InlA分段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 | 第23页 |
2.2.4 InlA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| 第23-26页 |
3 结果 | 第26-36页 |
3.1 InlA分段基因的克隆结果 | 第26-28页 |
3.1.1 InlA分段基因的扩增结果 | 第26页 |
3.1.2 重组质粒的鉴定结果 | 第26-28页 |
3.2 InlA分段基因基因重组大肠杆菌的构建 | 第28页 |
3.3 InA分段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分析 | 第28-31页 |
3.3.1 SDS-PAGE分析 | 第28-29页 |
3.3.2 可溶性表达产物的分析及诱导时间的摸索结果 | 第29-30页 |
3.3.3 可溶性表达产物的纯化结果 | 第30-31页 |
3.4 InlA分段生物活性的检测 | 第31-36页 |
3.4.1 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鉴定 | 第31-32页 |
3.4.2 天然InlA蛋白提取的Western blot鉴定 | 第32-33页 |
3.4.3 动物血清的Western blot鉴定 | 第33页 |
3.4.4 动物血清效价的ELISA结果 | 第33-34页 |
3.4.5 LM在小鼠体内定植试验结果 | 第34-36页 |
4 讨论 | 第36-39页 |
4.1 LM蛋白的分段依据 | 第36-37页 |
4.2 影响LM蛋白分段表达的因素 | 第37页 |
4.3 InlA主要功能区的确定 | 第37-39页 |
5 结论 | 第39-40页 |
致谢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6页 |
附录 | 第46-4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