补阳还五汤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(气虚血瘀型)后肢体运动障碍的临床观察
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2页 |
中英文缩略词表 | 第13-14页 |
前言 | 第14-16页 |
1 研究资料 | 第16-17页 |
1.1 病例来源 | 第16页 |
1.2 一般资料 | 第16-17页 |
2 诊断标准 | 第17-19页 |
2.1 中医诊断标准 | 第17-18页 |
2.2 西医诊断标准 | 第18页 |
2.3 入选标准 | 第18页 |
2.4 排除标准 | 第18-19页 |
2.5 剔除和脱落标准 | 第19页 |
2.6 终止试验标准 | 第19页 |
3 研究方案 | 第19-22页 |
3.1 基础组 | 第19-20页 |
3.2 经颅磁组 | 第20页 |
3.3 综合组 | 第20-21页 |
3.4 观察指标 | 第21页 |
3.5 安全性观察 | 第21页 |
3.6 研究疗效评定 | 第21-22页 |
4 统计方法 | 第22-23页 |
5 研究结果 | 第23-26页 |
5.1 三组NIHSS积分比较 | 第23-24页 |
5.2 三组ADL评定比较 | 第24页 |
5.3 三组FMA积分比较 | 第24-25页 |
5.4 三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| 第25-26页 |
5.5 三组中医临床疗效比较 | 第26页 |
6 安全性观察 | 第26-27页 |
讨论 | 第27-41页 |
一 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27-29页 |
1 古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 | 第27页 |
2 现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 | 第27-28页 |
3 中医对中风的治疗 | 第28-29页 |
二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| 第29-32页 |
1 脑梗死的定义 | 第29页 |
2 脑梗死的分型 | 第29-30页 |
3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| 第30页 |
4 脑梗死的发病率 | 第30页 |
5 脑梗死后脑组织再灌注损伤机制 | 第30-31页 |
6 脑梗死的治疗 | 第31-32页 |
三 补阳还五汤分析 | 第32-36页 |
1 补阳还五汤的来源 | 第32-33页 |
2 补阳还五汤的配伍分析 | 第33页 |
3 补阳还五汤的现代研究 | 第33-35页 |
4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 | 第35-36页 |
四 rTMS治疗脑梗死后肢体运动障碍的相关依据 | 第36-39页 |
1 rTMS的原理 | 第36页 |
2 rTMS治疗脑梗死后肢体运动障碍的机制 | 第36-37页 |
3 rTMS治疗脑梗死后肢体运动障碍的频率选择 | 第37-38页 |
4 rTMS治疗脑梗死后肢体运动障碍的位置选择 | 第38页 |
5 rTMS的临床运用 | 第38-39页 |
五 研究结果分析 | 第39-41页 |
结语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8页 |
综述 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| 第48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致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