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0-14页 |
1 综述 | 第14-28页 |
1.1 引言 | 第14页 |
1.2 聚合物的结晶 | 第14-17页 |
1.2.1 高分子的结晶形态 | 第14-16页 |
1.2.2 聚合物的结晶行为 | 第16-17页 |
1.2.3 聚合物的结晶动力学 | 第17页 |
1.3 聚己二酸乙二醇酯的概述 | 第17-19页 |
1.3.1 聚己二酸乙二醇酯的晶体结构 | 第17-18页 |
1.3.2 聚己二酸乙二醇酯的改性研究 | 第18页 |
1.3.3 聚己二酸乙二醇酯的合成及应用的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4 碳纳米管的概述 | 第19-22页 |
1.4.1 碳纳米管的发现与结构 | 第19-20页 |
1.4.2 碳纳米管的性能 | 第20页 |
1.4.3 碳纳米管的制备 | 第20-21页 |
1.4.4 碳纳米管的化学修饰 | 第21页 |
1.4.5 聚合物/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| 第21-22页 |
1.4.6 碳纳米管/聚合物复合体系的制备 | 第22页 |
1.5 聚偏氟乙烯的概述 | 第22-25页 |
1.5.1 聚偏氟乙烯的结构 | 第22-23页 |
1.5.2 聚偏氟乙烯的性能及应用 | 第23页 |
1.5.3 PVDF的晶型 | 第23-25页 |
1.6 聚合物附生结晶 | 第25-26页 |
1.7 蚕丝纤维的概述 | 第26-27页 |
1.7.1 蚕丝的结构 | 第26页 |
1.7.2 蚕丝的力学性能 | 第26页 |
1.7.3 蚕丝的应用 | 第26-27页 |
1.7.4 蚕丝纤维与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| 第27页 |
1.8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| 第27-28页 |
2 聚己二酸乙二醇酯/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结晶行为的研究 | 第28-40页 |
2.1 引言 | 第28-29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29-30页 |
2.2.1 实验药品 | 第29页 |
2.2.2 PEA/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 | 第29页 |
2.2.3 样品表征 | 第29-30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0-39页 |
2.3.1 温度对复合材料中PEA晶体形貌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2.3.2 配比对复合材料中PEA晶体形貌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2.3.3 PEA/MWCNTs-OH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 | 第33-34页 |
2.3.4 PEA/MWCNTs-OH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行为 | 第34页 |
2.3.5 PEA/MWCNTs-OH共混物等温结晶动力学 | 第34-38页 |
2.3.6 PEA/MWCNTs-OH热稳定性的研究 | 第38-3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3 聚己二酸乙二醇酯/蚕丝纤维复合材料的结构及热力学性能研究 | 第40-50页 |
3.1 引言 | 第40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40-41页 |
3.2.1 主要药品 | 第40页 |
3.2.2 样品的制备 | 第40-41页 |
3.2.3 分析与测试 | 第41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1-49页 |
3.3.1 PEA/silk复合材料形貌的研究 | 第41-43页 |
3.3.2 PEA/silk复合材料热力学性能的研究 | 第43-48页 |
3.3.3 PEA/silk复合材料分子间作用力的研究 | 第48-49页 |
3.4 结论 | 第49-50页 |
4 多晶型聚偏氟乙烯对PEA结晶行为的研究 | 第50-65页 |
4.1 引言 | 第50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50-52页 |
4.2.1 原料 | 第50-51页 |
4.2.2 取向PVDF膜诱导PEA样品制备与测试 | 第51页 |
4.2.3 聚偏氟乙烯/氯化镁复合薄膜的制备 | 第51页 |
4.2.4 PVDF/MgCl_2共混薄膜的结构表征手段 | 第51-52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2-63页 |
4.3.1 PVDF/PEA的附生结晶形态结构 | 第52-53页 |
4.3.2 PVDF/PEA附生结晶热力学 | 第53-55页 |
4.3.3 PVDF/PEA附生结晶动力学 | 第55-57页 |
4.3.4 取向PVDF膜的晶体结构 | 第57页 |
4.3.5 复合材料的结晶形貌的研究 | 第57-59页 |
4.3.6 PVDF/MgCl_2复合材料等温热力学的研究 | 第59-60页 |
4.3.7 PVDF/MgCl_2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研究 | 第60-62页 |
4.3.8 复合材料晶型转变的研究 | 第62-63页 |
4.4 结论 | 第63-65页 |
5 总结及创新点 | 第65-67页 |
5.1 主要结论 | 第65-66页 |
5.2 创新点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、成果 | 第79-8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| 第80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