褐煤非液化中度催化加氢增黏改性实验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选题 | 第11-23页 |
1.1 序言 | 第11-12页 |
1.2 煤结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 | 第12-15页 |
1.2.1 煤的化学结构模型 | 第12-13页 |
1.2.2 煤的物理结构模型 | 第13-14页 |
1.2.3 煤结构的综合模型 | 第14页 |
1.2.4 煤结构的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 褐煤加氢研究 | 第15-18页 |
1.3.1 褐煤液化加氢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3.2 褐煤非液化加氢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4 褐煤催化加氢改性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4.1 褐煤催化加氢反应机理 | 第18-19页 |
1.4.2 褐煤催化加氢研究现状 | 第19页 |
1.5 煤的加氢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6 褐煤加氢改性研究中对废塑料的利用 | 第20-21页 |
1.7 论文的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的确定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实验装置和测试方法 | 第23-31页 |
2.1 煤样选取 | 第23页 |
2.2 实验设备 | 第23-24页 |
2.3 黏结指数的测定 | 第24-26页 |
2.4 气相色谱分析 | 第26-28页 |
2.5 固体样品的热重分析 | 第28-29页 |
2.6 固体样品的红外分析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褐煤非液化中度催化加氢改性研究 | 第31-47页 |
3.1 实验部分 | 第31-33页 |
3.1.1 实验准备 | 第31-33页 |
3.1.2 实验内容及分析方法 | 第33页 |
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33-45页 |
3.2.1 不同反应条件下固体产物黏结指数的测定 | 第33-35页 |
3.2.2 催化加氢反应后固体煤样的红外分析 | 第35-37页 |
3.2.3 催化加氢反应后固体煤样的热重分析 | 第37-41页 |
3.2.4 催化加氢反应后气体产物的色谱分析 | 第41-44页 |
3.2.5 催化加氢改性后煤样的黏结指数分析 | 第44-45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褐煤、催化剂及塑料聚丙烯的热解研究 | 第47-57页 |
4.1 热解机理 | 第47页 |
4.2 实验及分析方法 | 第47-48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8-55页 |
4.3.1 褐煤热解特性分析 | 第48-49页 |
4.3.2 聚丙烯热解特性分析 | 第49-50页 |
4.3.3 催化剂热解特性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3.4 褐煤与硫酸亚铁共热解特性分析 | 第51-53页 |
4.3.5 褐煤、硫酸亚铁及塑料共热解特性分析 | 第53-5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五章 褐煤与塑料共混催化加氢改性研究 | 第57-69页 |
5.1 实验部分 | 第57页 |
5.2 结果与讨论 | 第57-67页 |
5.2.1 添加塑料后固体产物黏结指数的测定 | 第57-58页 |
5.2.2 添加塑料反应后气体产物的色谱分析 | 第58-62页 |
5.2.3 添加塑料反应后固体产物的红外分析 | 第62-64页 |
5.2.4 添加塑料反应后固体产物的热重分析 | 第64-66页 |
5.2.5 添加塑料反应后煤样的黏结指数变化分析 | 第66-67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9-71页 |
6.1 结论 | 第69-70页 |
6.2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70页 |
6.3 论文的不足和展望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