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绪论 | 第12-16页 |
第一章 两晋文人典籍整理的历史梳理 | 第16-50页 |
1.1 两晋文人四部典籍整理的历史梳理 | 第18-40页 |
1.1.1 制表说明 | 第18-19页 |
1.1.2 东吴中后期部分 | 第19-21页 |
1.1.3 魏末—西晋部分(240-316) | 第21-28页 |
1.1.4 东晋部分(317-422) | 第28-34页 |
1.1.5 待考部分 | 第34-40页 |
1.2 两晋文人佛道典籍整理的历史梳理 | 第40-49页 |
1.2.1 佛典部分 | 第40-43页 |
1.2.2 道书部分 | 第43-49页 |
1.3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二章 两晋文人典籍整理的特征及其成因 | 第50-71页 |
2.1 特征及演变轨迹 | 第50-60页 |
2.1.1 内容及分布 | 第50-54页 |
2.1.2 主体与整理方式 | 第54-57页 |
2.1.3 典籍分类方法 | 第57-58页 |
2.1.4 成就及不足 | 第58-59页 |
2.1.5 用途及演变轨迹 | 第59-60页 |
2.2 成因分析 | 第60-71页 |
2.2.1 物质基础 | 第60-61页 |
2.2.2 政治环境 | 第61-62页 |
2.2.3 帝王喜好及文化政策 | 第62-64页 |
2.2.4 学术传统及个人好尚 | 第64-67页 |
2.2.5 社会习俗及其他因素 | 第67-71页 |
第三章 两晋文人典籍整理对文学创作之影响 | 第71-106页 |
3.1 典籍整理对两晋文学创作内容的影响 | 第71-78页 |
3.1.1 四部典籍 | 第71-75页 |
3.1.2 宗教典籍 | 第75-78页 |
3.2 典籍整理对两晋文体的影响 | 第78-87页 |
3.2.1 对非诗文体的影响 | 第78-85页 |
3.2.2 对诗体的影响 | 第85-87页 |
3.3 典籍整理对两晋文学技巧的影响 | 第87-98页 |
3.3.1 语言技巧 | 第87-91页 |
3.3.2 修辞手法 | 第91-94页 |
3.3.3 立意布局 | 第94-97页 |
3.3.4 其他影响 | 第97-98页 |
3.4 典籍整理对两晋文学思想的影响 | 第98-106页 |
3.4.1 文学认识的变化 | 第98-100页 |
3.4.2 文学理论的成熟 | 第100-106页 |
第四章 两晋文人创作对典籍整理之影响 | 第106-122页 |
4.1 文人创作对典籍整理内容之影响 | 第106-113页 |
4.1.1 诗歌 | 第108-109页 |
4.1.2 辞赋 | 第109-110页 |
4.1.3 杂传记 | 第110-111页 |
4.1.4 碑文 | 第111-112页 |
4.1.5 杂文 | 第112-113页 |
4.2 文人创作对典籍整理思想及方法之影响 | 第113-122页 |
4.2.1 “以类相从”的法家渊源 | 第114-115页 |
4.2.2 按文体写作与按文体分类编次 | 第115-117页 |
4.2.3 “枝条五经”与四部分类的结构层次 | 第117-118页 |
4.2.4 “史官情结”与典籍整理的自觉意识 | 第118-119页 |
4.2.5 “三才”分级、“九品”分卷与“五行”分类 | 第119-122页 |
结语 | 第122-131页 |
致谢 | 第131-132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32-13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| 第137-138页 |
附录一 唐修《晋书》所见晋人文集 | 第138-140页 |
附录二 《隋书·经籍志》所载魏末两晋文人文集 | 第140-146页 |
附录三 《汉书·艺文志》内容分布一览表 | 第146-148页 |
附录四 两晋文人别传举要 | 第148-1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