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导论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“洛克纳案”案情及背景 | 第12-17页 |
第一节 “洛克纳案” | 第12-15页 |
一、“洛克纳案”的提出 | 第12-13页 |
二、“洛克纳案”的判决 | 第13-14页 |
三、关于“洛克纳案”的异议 | 第14-15页 |
第二节 “洛克纳案”的冲突 | 第15-17页 |
一、司法审查溯源 | 第15-16页 |
二、最高法院的态度 | 第16-17页 |
小结 | 第17页 |
第二章 宪法革命 | 第17-26页 |
第一节 洛克纳时代 | 第17-18页 |
第二节 罗斯福“填塞法院计划 | 第18-20页 |
第三节 联邦最高法院的转变 | 第20-23页 |
一、最高法院的新人 | 第20-21页 |
(1) 著名的罗伯茨大法官 | 第20-21页 |
(2) 罗斯福的任命 | 第21页 |
二、最高法院转变立场的案例 | 第21-23页 |
(1) 1937年“西岸旅馆诉帕里什案” | 第21-23页 |
(2) 1937 年“国家劳资委员会诉琼斯和克劳林钢铁公司案” | 第23页 |
第四节 “第四注脚 | 第23-25页 |
一、斯通大法官的注脚 | 第23-24页 |
二、双重标准的伏笔 | 第24-25页 |
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司法能动和司法克制 | 第26-35页 |
第一节 司法能动和司法克制的争论 | 第26-29页 |
一、“后洛克纳时代” | 第26-27页 |
二、“司法能动”概念的提出 | 第27-28页 |
三、“司法能动”概念的流行 | 第28-29页 |
四、“司法克制”——与“司法能动”相对而言 | 第29页 |
第二节 司法能动和司法克制的比较 | 第29-32页 |
一、“司法能动”历史分期 | 第29-31页 |
二、争论的核心是什么? | 第31-32页 |
(1) "司法克制"的优势 | 第31-32页 |
(2)" 司法能动"的优势 | 第32页 |
第三节 正当性分析 | 第32-35页 |
一、反多数难题 | 第33-34页 |
二、司法审查理论正当性流变 | 第34-35页 |
小结 | 第35页 |
第四章 司法权的功能及限制 | 第35-43页 |
第一节 司法审查与“司法独立” | 第36-39页 |
一、三权分立下的司法审查 | 第36-37页 |
二、司法独立 | 第37页 |
三、沃伦法院的司法审查——“司法能动”的践行者 | 第37-39页 |
(1) “向国旗致敬案” | 第38页 |
(2) “布朗案 | 第38-39页 |
第二节 司法权的限制 | 第39-43页 |
一、影响司法权运行的主要外部因素 | 第39-41页 |
(1) 大法官的提名和任命 | 第39-40页 |
(2) 国会 | 第40页 |
(3) 总统 | 第40页 |
(4) 政党政治 | 第40-41页 |
二、影响司法权运行的主要内部因素 | 第41-43页 |
(1) 案件受理和管辖 | 第41-43页 |
(2) 政治问题不干预原则 | 第43页 |
结论 | 第43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48-49页 |
后记 | 第49-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