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1.2.1 高压套管安全监测系统研究及工程故障分析 | 第14-16页 |
1.2.2 高压套管设计研究 | 第16页 |
1.2.3 高压套管结构性能研究 | 第16-18页 |
1.3 存在问题及本文拟开展的研究内容 | 第18-20页 |
2 某特高压变电站高压套管接线柱模型受力情况分析 | 第20-41页 |
2.1 某特高压变电站接线柱密封破坏事故介绍 | 第20-21页 |
2.2 分析方法及基本参数 | 第21-27页 |
2.3 金具结构形式受力特点初步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4 风荷载计算 | 第28-32页 |
2.4.1 高压套管引线体系风荷载计算规范选取 | 第28-30页 |
2.4.2 风荷载加载计算 | 第30-32页 |
2.5 有限元模型可信性验证 | 第32-37页 |
2.5.1 羊角形有限元模型验证 | 第32-34页 |
2.5.2 一字形有限元模型验证 | 第34-37页 |
2.6 静力荷载作用下接线柱力学仿真分析 | 第37-39页 |
2.6.1 羊角形 | 第37页 |
2.6.2 一字形 | 第37-38页 |
2.6.3 羊角形和一字形金具形式下模型对比分析 | 第38-39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3 高压套管引线系统静力优化分析 | 第41-68页 |
3.1 引线吊点位置优化 | 第41-44页 |
3.1.1 吊点偏移0m条件下主要金具受力情况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1.2 吊点偏移3m条件下主要金具受力情况分析 | 第43页 |
3.1.3 吊点偏移5m条件下主要金具受力情况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1.4 吊点偏移时接线柱受力情况分析 | 第44页 |
3.2 引线形式优化 | 第44-48页 |
3.2.1 引下线连接方式 | 第44-45页 |
3.2.2 II字形引线结构有限元模拟 | 第45-46页 |
3.2.3 II字形形式下吊点偏移数据计算 | 第46-48页 |
3.3 整跨模型上引线偏移位置分析 | 第48-51页 |
3.3.1 整跨模型的建模与加载 | 第48-50页 |
3.3.2 整跨模型上引线偏移计算结果分析 | 第50-51页 |
3.4 接线柱结构优化设计 | 第51-58页 |
3.4.1 人字形引线模型接线柱优化 | 第52-55页 |
3.4.2 II字形引线模型接线柱优化 | 第55-58页 |
3.4.3 人字形、II字形引线形式下接线柱优化对比分析 | 第58页 |
3.5 安装应力检测分析 | 第58-67页 |
3.5.1 检测装置及测量方法介绍 | 第58-60页 |
3.5.2 安装工况的有限元模型介绍 | 第60-61页 |
3.5.3 人字形引线安装工况分析 | 第61-65页 |
3.5.4 II字形引线安装工况分析 | 第65-67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4 高压套管引线系统风致动力响应分析 | 第68-108页 |
4.1 模态分析 | 第68-72页 |
4.2 风速时程的模拟 | 第72-79页 |
4.2.1 脉动风特性 | 第72-76页 |
4.2.2 风速时程模拟 | 第76-79页 |
4.3 高压套管引线系统模型风致动力响应时程分析 | 第79-84页 |
4.3.1 人字形引线模型风致动力响应时程分析 | 第80-82页 |
4.3.2 II字形引线模型动力时程分析 | 第82-83页 |
4.3.3 高压套管引线系统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| 第83-84页 |
4.4 整跨高压套管引线系统模型动力时程分析 | 第84-89页 |
4.4.1 整跨人字形引线模型动力时程分析 | 第85-86页 |
4.4.2 整跨II字形引线模型动力时程分析 | 第86-87页 |
4.4.3 整跨高压套管引线系统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| 第87-88页 |
4.4.4 整跨高压套管引线系统模型动静力计算结果分析 | 第88-89页 |
4.5 不同风速下整跨高压套管模型的动力时程分析 | 第89-104页 |
4.5.1 10m/s风速下套管模型动力时程分析 | 第89-92页 |
4.5.2 15m/s风速下套管模型动力时程分析 | 第92-94页 |
4.5.3 20m/s风速下套管模型动力时程分析 | 第94-97页 |
4.5.4 25m/s风速下套管模型动力时程分析 | 第97-99页 |
4.5.5 30m/s风速下套管模型动力时程分析 | 第99-102页 |
4.5.6 不同风速下接线柱最大应力对比分析 | 第102-104页 |
4.6 接线柱破坏轨迹分析 | 第104-107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107-108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108-110页 |
5.1 结论 | 第108-109页 |
5.2 展望 | 第109-11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0-114页 |
致谢 | 第114-115页 |
个人简历、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| 第1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