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营业质权
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序言 | 第10-11页 |
一、 营业质权的基本理论 | 第11-16页 |
(一) 营业质权的界定 | 第11-13页 |
1. 营业质权的概念 | 第11页 |
2. 营业质权的特征 | 第11-12页 |
3. 营业质权的性质 | 第12-13页 |
(二) 营业质权与相关法律制度的比较 | 第13-16页 |
1. 营业质权与普通质权 | 第13页 |
2. 营业质权与典权 | 第13-14页 |
3. 营业质权与让与担保 | 第14-15页 |
4. 营业质权与所有权保留 | 第15-16页 |
二、 域外营业质权的立法例及评价 | 第16-21页 |
(一) 域外各国的立法例 | 第16-19页 |
1. 英国营业质权的立法例 | 第16-17页 |
2. 美国营业质权的立法例 | 第17页 |
3. 瑞士营业质权的立法例 | 第17-18页 |
4. 我国台湾地区营业质权的立法例 | 第18-19页 |
(二) 对域外各国营业质权立法例的评价 | 第19-21页 |
1. 充分保障营业质权的融资功能 | 第19页 |
2. 立法体例不尽相同 | 第19页 |
3. 流质条款的适用不尽相同 | 第19-21页 |
三、 我国设立营业质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| 第21-25页 |
(一) 我国设立营业质权的必要性 | 第21-22页 |
1. 资金融通的需要 | 第21页 |
2. 当物保管的需要 | 第21-22页 |
3. 商品销售的需要 | 第22页 |
(二) 我国设立营业质权的可行性 | 第22-25页 |
1. 我国存在着丰富的营业质权的历史规范和习惯法 | 第22-24页 |
2. 典当行业的现代发展为设立营业质权提供了基础 | 第24-25页 |
四、 我国营业质权的制度构建 | 第25-32页 |
(一) 营业质权的立法体例选择 | 第25-26页 |
(二) 营业质权基本制度设计 | 第26-30页 |
1. 营业质权的主体 | 第26-27页 |
2. 营业质权的客体 | 第27-28页 |
3. 营业质权的设定 | 第28-29页 |
4. 营业质权的权能 | 第29-30页 |
5. 营业质权的消灭 | 第30页 |
(三) 营业质权配套制度的完善 | 第30-32页 |
1. 明确营业质权人的行业定位 | 第30-31页 |
2. 完善权利质的评估制度 | 第31页 |
3. 建立统一的权利质权登记机关 | 第31-32页 |
结语 | 第32-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3-35页 |
致谢 | 第35-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