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中国医学论文--中药学论文--中药化学论文

甘肃产半夏的化学特性研究

中文摘要第9-10页
Abstract第10-11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-34页
    1.1 半夏的本草考证第12-13页
    1.2 半夏的资源分布及栽培情况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资源分布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栽培情况第13-14页
    1.3 半夏的植物学和药学特征第14-16页
    1.4 半夏的化学成分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刺激性化学成分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生物碱类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有机酸类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挥发油类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5 氨基酸类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6 蛋白类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7 脑苷类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8 甾醇类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9 无机元素第18页
    1.5 药理作用研究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药理活性研究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毒理活性研究第22页
    1.6 炮制半夏第22-24页
    1.7 中药的电化学特性研究进展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7.1 原理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7.2 中药电化学振荡指纹图谱的应用第25页
    1.8 挥发性物质的研究进展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8.1 挥发油的简述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8.2 挥发油提取方法第26-27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27-34页
第二章 中药半夏-丙酮-MnSO_4-KBrO_3-H_2SO_4体系的振荡行为研究第34-45页
    2.1 实验部分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仪器与试剂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方法第35页
    2.2 结果与讨论第35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重复性试验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半夏的用量对化学振荡行为的影响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半夏的目数对振荡体系的影响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其他条件的影响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酸碱提取试验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丙酮的作用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8 用溴离子选择性电极做工作电极时的振荡特性第40-41页
    2.3 半夏参与B-Z振荡反应机理的探讨第41-42页
    2.4 结论第42-43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43-45页
第三章 生半夏与炮制半夏的电化学特性对比第45-51页
    3.1 实验部分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仪器与试剂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实验方法第46页
    3.2 结果与讨论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不同量半夏及炮制半夏的对比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不同目数生半夏及炮制半夏的对比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半夏及其炮制品的振荡图谱对比第47-48页
    3.3 结论第48-49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49-51页
第四章 生半夏与炮制半夏中微量元素的分析第51-58页
    4.1 实验部分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仪器与试剂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药材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试验方法第52页
    4.2 结果与讨论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不同产地半夏及炮制半夏中金属元素的含量测定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回收率试验第55页
    4.3 结论第55-56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56-58页
第五章 半夏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-MS分析第58-65页
    5.1 实验部分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仪器与试剂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挥发油的提取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GC-MS分析测试条件第59页
    5.2 结果与讨论第59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水蒸汽蒸馏法提取中萃取液乙醚的用量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半夏挥发油成分的GC-MS分析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索氏提取法提取半夏挥发油成分的GC-MS分析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半夏参与B-Z振荡反应的反应液成分的GC-MS分析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根据GC-MS检测结果推测化学振荡反应可能的机理第63-64页
    5.3 结论第64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64-65页
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5-66页
致谢第66页

论文共6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分子设计的新型耐高温聚苯腈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
下一篇:N-苯甲酰基-N′-芳基硫脲与金属配合物的合成、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