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38页 |
1.1 肿瘤干细胞 | 第13-19页 |
1.1.1 肿瘤干细胞理论的提出 | 第13-14页 |
1.1.2 肿瘤干细胞的来源 | 第14页 |
1.1.3 肿瘤干细胞的特性 | 第14-16页 |
1.1.4 肿瘤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| 第16-19页 |
1.2 miRNA及其在肿瘤干细胞中的作用 | 第19-27页 |
1.2.1 miRNA概述 | 第19-23页 |
1.2.2 miRNAs在CSCs的作用研究 | 第23-26页 |
1.2.3 miRNA靶向CSCs的肿瘤治疗新途径 | 第26-27页 |
1.3 miRNA与肿瘤干细胞研究中的问题和挑战 | 第27-28页 |
1.3.1 结肠癌肿瘤干细胞的有效富集 | 第27-28页 |
1.3.2 寻找与结肠癌肿瘤干细胞密切相关的miRNA | 第28页 |
1.4 本文的结构安排 | 第28-29页 |
1.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| 第29-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1-38页 |
第二章 结肠癌肿瘤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| 第38-62页 |
2.1 前言 | 第38页 |
2.2 实验材料 | 第38-41页 |
2.2.1 细胞株、动物 | 第38页 |
2.2.2 主要试剂及生产厂家 | 第38-39页 |
2.2.3 主要仪器和设备 | 第39-40页 |
2.2.4 主要溶液配制 | 第40-41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41-49页 |
2.3.1 低血清悬浮培养法富集结肠癌肿瘤干细胞 | 第41-42页 |
2.3.2 结肠癌肿瘤干细胞的鉴定 | 第42-49页 |
2.4 结果 | 第49-56页 |
2.4.1 低血清培养基悬浮培养法培养细胞成球 | 第49-51页 |
2.4.2 细胞球肿瘤干细胞特性鉴定 | 第51-56页 |
2.5 讨论 | 第56-58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第三章 microRNA在结肠癌肿瘤干细胞中的表达谱研究 | 第62-96页 |
3.1 前言 | 第62-64页 |
3.2 实验材料 | 第64-65页 |
3.2.1 结肠癌CSCs来源 | 第64页 |
3.2.2 主要试剂 | 第64页 |
3.2.3 差异表达miRNA的验证的主要试剂及材料 | 第64页 |
3.2.4 主要实验仪器 | 第64-65页 |
3.3 实验方法 | 第65-77页 |
3.3.1 细胞总RNA抽提 | 第65页 |
3.3.2 总RNA质量监控 | 第65-66页 |
3.3.3 文库构建 | 第66-67页 |
3.3.4 高通量测序 | 第67-69页 |
3.3.5 测序数据的统计分析 | 第69-70页 |
3.3.6 显著差异表达miRNA的验证 | 第70-72页 |
3.3.7 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72-75页 |
3.3.8 基于测序数据的数学模型 | 第75-76页 |
3.3.9 DAVID分析 | 第76-77页 |
3.3.10 靶基因network分析 | 第77页 |
3.4 结果和讨论 | 第77-92页 |
3.4.1 样本总RNA纯度及完整性 | 第77-78页 |
3.4.2 miRNA高通量测序数据 | 第78-80页 |
3.4.3 测序数据的统计分析 | 第80-83页 |
3.4.4 Real-time PCR验证差异显著的miRNAs | 第83-85页 |
3.4.5 miRNA及其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85-86页 |
3.4.6 miRNA全面调节其靶基因的翻译 | 第86-87页 |
3.4.7 DAVID分析 | 第87-89页 |
3.3.9 靶基因network分析 | 第89-9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92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4-96页 |
第四章 miR-30e在结肠癌肿瘤干细胞中的功能研究 | 第96-126页 |
4.1 引言 | 第96页 |
4.2 实验材料 | 第96-98页 |
4.2.1 质粒、菌株、细胞及动物 | 第96-97页 |
4.2.2 主要试剂 | 第97页 |
4.2.3 引物和mimics合成 | 第97页 |
4.2.4 主要实验设备 | 第97-98页 |
4.2.5 主要试剂配制 | 第98页 |
4.3 实验方法 | 第98-107页 |
4.3.1 构建真核表达质粒 | 第98-102页 |
4.3.2 HCT-116肿瘤干细胞的转染 | 第102-103页 |
4.3.3 qRT PCR检测miRNA的表达 | 第103页 |
4.3.4 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| 第103页 |
4.3.5 细胞球克隆形成能力检测 | 第103页 |
4.3.6 细胞划痕愈合实验 | 第103页 |
4.3.7 细胞周期检测 | 第103-104页 |
4.3.8 细胞凋亡检测 | 第104页 |
4.3.9 药物增敏性实验 | 第104-105页 |
4.3.10 免疫印迹检测 | 第105页 |
4.3.11 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 | 第105页 |
4.3.12 miR-30e靶基因的验证 | 第105-106页 |
4.3.13 统计学处理 | 第106-107页 |
4.4 结果 | 第107-119页 |
4.4.1 pre-miR-30e真核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107-109页 |
4.4.2 HCT-116 CSCs的转染 | 第109页 |
4.4.3 qRT-PCR检测miRNA的表达 | 第109-110页 |
4.4.4 miR-30e表达上调对HCT-116 CSC平板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| 第110页 |
4.4.5 miR-30e上调对HCT-116 CSCs成球能力的影响 | 第110-111页 |
4.4.6 细胞划痕愈合实验 | 第111-112页 |
4.4.7 细胞周期检测 | 第112页 |
4.4.8 细胞凋亡检测 | 第112-113页 |
4.4.9 化疗药物实验 | 第113-114页 |
4.4.10 免疫印迹检测Bcl-2蛋白表达水平 | 第114页 |
4.4.11 裸鼠和结肠癌移植瘤生长状态的观测 | 第114-116页 |
4.4.12 利用EGFP报告系统验证miR-30e的靶基因 | 第116-119页 |
4.5 讨论 | 第119-122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122-12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3-126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26-130页 |
5.1 研究总结 | 第126-127页 |
5.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| 第127-128页 |
5.2.1 本研究的创新 | 第127-128页 |
5.2.2 本研究的不足 | 第128页 |
5.3 展望 | 第128-130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30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| 第130-132页 |
致谢 | 第13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