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3-4页 |
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变量注释表 | 第18-20页 |
| 1 绪论 | 第20-30页 |
| 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20-21页 |
| 1.2 汽轮机中湿蒸汽流动的特点 | 第21-23页 |
| 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3-28页 |
| 1.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8-30页 |
| 2 非平衡凝结流动特点及控制方程 | 第30-43页 |
| 2.1 非平衡凝结过程的特点 | 第30-32页 |
| 2.2 非平衡凝结流动数学模型 | 第32-35页 |
| 2.3 成核模型 | 第35-37页 |
| 2.4 液滴生长模型 | 第37-40页 |
| 2.5 湿蒸汽的热力学性质 | 第40-42页 |
| 2.6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| 3 非平衡凝结流动修正模型的验证 | 第43-56页 |
| 3.1 一维Moses-Stein喷嘴凝结流动分析 | 第43-50页 |
| 3.2 二维Dykas静叶凝结流动分析 | 第50-54页 |
| 3.3 本章小结 | 第54-56页 |
| 4 不同条件下非平衡凝结流动的数值研究 | 第56-77页 |
| 4.1 过热度对非平衡凝结流动的影响 | 第56-60页 |
| 4.2 膨胀率对非平衡凝结流动的影响 | 第60-66页 |
| 4.3 表面粗糙度对非平衡凝结流动的影响 | 第66-75页 |
| 4.4 本章小结 | 第75-77页 |
| 5 汽轮机内非平衡凝结流动数值研究 | 第77-102页 |
| 5.1 静叶内非平衡凝结流动研究 | 第77-88页 |
| 5.2 汽轮机低压级稳态时非平衡凝结流动研究 | 第88-95页 |
| 5.3 动静叶相对位置对非平衡凝结流动的影响 | 第95-100页 |
| 5.4 本章小结 | 第100-102页 |
| 6 新型除湿结构及除湿效果评价 | 第102-114页 |
| 6.1 新型除湿结构 | 第102-104页 |
| 6.2 不同通道直径对除湿效果的影响 | 第104-108页 |
| 6.3 新型除湿结构的改进 | 第108-112页 |
| 6.4 本章小结 | 第112-114页 |
| 7 结论 | 第114-120页 |
| 7.1 结论 | 第114-118页 |
| 7.2 创新点 | 第118页 |
| 7.3 展望 | 第118-12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0-133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133-135页 |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