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一、导论 | 第11-25页 |
(一)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(二)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| 第12-13页 |
1、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2、研究思路 | 第13页 |
(三)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综述 | 第13-21页 |
1、萨特社会集团理论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2、意识形态与群体意识形态的研究现状 | 第17-21页 |
(四) 基本概念界定 | 第21-25页 |
1、群体 | 第21-22页 |
2、意识形态 | 第22-23页 |
3、群体意识形态 | 第23-25页 |
二、社会集团理论概述 | 第25-42页 |
(一) 同个人利益相关联的社会集团理论 | 第25-27页 |
1、个人利益是社会集团存在的本质 | 第25-26页 |
2、社会集团是维护个人利益的工具 | 第26-27页 |
(二) 同自由性与非自由性相关联的社会集团理论 | 第27-34页 |
1、自由:自为的存在 | 第27-30页 |
2、非自由:为他的存在 | 第30-33页 |
3、境遇:交互性自由 | 第33-34页 |
(三) 同异化与反异化相关联的社会集团理论 | 第34-42页 |
1、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上的异化与反异化 | 第35-36页 |
2、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异化与反异化 | 第36-37页 |
3、在社会集团内部关系中的异化与反异化 | 第37-42页 |
三、群体意识形态在社会集团形成中的路径 | 第42-50页 |
(一) 群体意识形态建构的逻辑起点:个人实践 | 第42-43页 |
(二) 群体意识形态建构的动力机制:匮乏 | 第43-45页 |
(三) 群体意识形态建构的主要程式:群列 | 第45-46页 |
(四) 群体意识形态建构的主要途径:交互主客体性 | 第46-50页 |
四、群体意识形态在社会集团形成中的功能 | 第50-56页 |
(一) 社会集团形成的粘合剂:群体意识形态的知识性 | 第50-53页 |
(二) 群体意识形态对社会集团的积极功能 | 第53-54页 |
(三) 群体意识形态对社会集团的消极功能 | 第54-56页 |
五、群体意识形态在社会集团形成中的意义 | 第56-58页 |
(一) 为社会集团提供思想基础 | 第56页 |
(二) 为社会集团提供行动指向 | 第56-57页 |
(三) 为社会集团提供价值规范 | 第57-58页 |
六、余论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